- 相關推薦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古詩吧,古詩言簡意豐,具有凝煉和跳躍的特點。那么你有真正了解過古詩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古詩《納涼》,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古詩《納涼》1
《納涼》:
攜杖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夏日南亭懷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夏夜追涼》
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
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螢》二首:
其一:
水殿清風玉戶開,飛光千點去還來。
無風無月長門夜,偏到階前點綠苔。
其二:
水殿清風玉戶開,秋徑莎庭入夜天。
休向書窗來照字,近來紅蠟滿歌筵。
《夏螢》:
熠熠迎宵上,林間點點光。
初疑星錯落,渾訝火熒煌。
著雨藏花塢,隨風入畫堂。
兒童競追撲,照宇集書囊。
《留題靈巖寺》
卞育
夜月透巖白,亂云和雨收。
甘泉瀉山腹,圣日穿巖頭。
大暑不知夏,爽氣常如秋。
風高松子落,天外鐘身浮。
《中伏日妙覺寺避暑》:
紺宇迎涼日,方床御绤衣。
清淡停玉麈,雅曲弄金徽。
高樹秋聲早,長廊暑氣微。
不須河朔飲,煮茗自忘歸。
《桑茶坑道中》:
晴明風日雨干時,草滿花堤水滿溪。
童子柳陰眠正著,一牛吃過柳陰西。
《大暑》
曾幾赤日幾時過,清風無處尋。
經書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蘭若靜復靜,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許,那更惜分陰。
《大暑竹下獨酌》
鄭剛中
隆暑方盛氣,勢欲焚山樊。
悠然此君子,不容至其間。
古詩《納涼》2
放暑假了,正趕上伏天,赤日炎炎的,戶外燒成一團火爐。我那也不想去,就窩在小房子里喝茶上網。突發奇想,何不去古詩里游玩,找一塊風景蔭涼爽快?
《詩經幽風七月》載:“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三九隆冬,握把鐵鎬,把河道瀑邊的寒冰鑿下來,窖好,等到酷暑時搬出來納涼。站在詩句旁,我就像立在冰河邊,迎著颼颼冷風,享受冬天的風景。
古代的人,笨,造不出電扇空調,只好蠻干,把寒冬的冰存儲起來,在盛夏里用來降溫。據《大清會典》記載,清代北京城內共有18座官家冰窖,專供皇家和王公大臣用冰。不論官窖還是府窖、商民窖,都是在冬天采集冰塊,存入地窖中,夏天拿出來使用。雖然麻煩,可涼爽宜人。好在我的祖先居住在崇山峻嶺中,受自然的庇佑,大可不必為消暑勞頓。祖先沒留下膾炙人口的納涼詩句,是因為沒受過酷暑熏陶。太舒服了,就沒有詩。
比如,唐代詩人白居易,親身感受了暑天炙烤,他方嘗到了熱的苦味兒,才能吟出《苦熱》情懷:“頭痛汗盈巾,連宵復達君。不堪逢苦熱,猶賴是閑人。朝客應煩綣,農夫更苦辛”。看看肩上搭一白毛巾的人從眼前走過,我立馬想起白居易擦抹汗珠子,憐憫農人鋤禾日當午的無奈神情。熱,熱出了詩人,熱出了不朽詩文。
到白居易院子里消暑,最詩情,最淡定,也講究科學。“何以消煩暑,端居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搬一把竹椅,坐在院子里,眼前沒有遮攔,風撩窗簾,悠悠飄來,心靜,也不覺得熱了。夏夜,月升風起,心無旁騖的端居院子中,一邊喝茶,一邊賞月,享受心靜自然涼的樂趣,多爽!
還是到蘇舜欽的的《夏意》里乘涼。“別院深深夏簟清,石榴開遍透簾明。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小院深深,曲徑通幽,欹臥于竹席之上,隔簾閑望榴花,做一夢,流螢飛過,情趣盎然。正午光影透過樹蔭灑落滿地,一地清涼。睡得正酣,一聲鶯啼將詩人鬧醒。我最喜愛螢火蟲了,摘一朵南瓜花,放一個螢火蟲到里頭,黃亮亮的,晶瑩剔透,比詩詞還美。就是暑熱,也忘卻了。我不是詩人,也是詩人了。
到河旁,站在廊橋里,去追逐夏日涼爽。楊萬里的《夏夜追涼》:正和我的心意。“夜熱依然午熱同,開窗小立月明中。個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閑步野外,在密林深處徜徉,蟲鳴聲聲,清風習習,婆娑月光里,一人獨玩,詩情畫意的',正好。
“綠樹濃陰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我羨慕的,是樓臺亭榭,有池塘,有荷花,有半月,有薔薇。一方小小院子,風清花香的,站也好,坐也罷,甜蜜的,如一個佛。這輩子做不了詩人,這并不妨礙我到詩里閑逛。
洗個涼水澡,披頭散發的讀一首詩。“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效仿孟浩然,靠窗斜臥,做一個活神仙。像陶潛一樣,“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誰能做個羲皇人?除過陶潛,就是我了。
我想不通那么封建的社會還有“同川沐浴”習俗。這種風俗至少在清代尚存,清朝吳震方的《嶺南雜記》,是其游歷廣東等地的所見所聞,在當年的粵西一帶,女人每年的陰歷四月即到河里裸浴,一直持續到陰歷九月。公公與兒媳婦、小叔子嫂嫂一起洗澡,也不覺得難為情,男人即便碰到女性私處也沒有關系。但不能碰女人的乳房,此即“浴時或觸其私不忌,惟觸其乳則怒”一說。這種說法,邪乎不?古人不是瘋子,也是傻瓜。
我客廳里煤裝空調,大熱天,我除開扇電扇,就是讀詩消暑了。詩是一坨冰,放在心里,渾身上下,涼爽愜意。
古詩《納涼》3
古詩原文
水天清話,院靜人銷夏。蠟炬風搖簾不下,竹影半墻如畫。
醉來扶上桃笙,熟羅扇子涼輕。一霎荷塘過雨,明朝便是秋聲。
譯文翻譯
水天一色一片清靜涼爽氣息,庭院中靜悄悄的人們都在納涼消夏。門簾高卷清風搖動著室內的蠟燭,竹影婆娑映照墻上就像一幅美麗的寫竹圖畫。
醉后躺臥桃笙竹制成的竹簟上,輕羅紈扇微微煽動涼氣徐發。荷塘里驟雨一下子就過去了,明天一定會是秋風蕭殺。
注釋解釋
清平樂(yuè):詞牌名,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兩個樂調命名。雙調四十六字,八句,上片四仄韻,下片三平韻。
清話:清新美好的意思。
銷夏:消除暑氣,即納涼。銷一作“消”。
蠟炬:蠟燭。
桃笙:竹簟。據陳鼎《竹譜》載,四川閬中產桃笙竹,節高皮軟,制成竹席,暑月寢之無汗,故人呼竹簟為桃笙。
熟羅:絲織物輕軟而有疏孔的叫羅。織羅的絲或練或不練,故有熟羅、生羅之別。
一霎:一會兒。
創作背景
這首詞創作于清宣宗道光初年(1821年)。項鴻祚自幼天資聰援,善于著文。他填詞很講究音律,雖內容大都是傷春悲秋之作,然卻以古艷哀怨的詞風著稱于世,在寫作技巧上也有很多可取之處。這首詞作是詞人借描寫夏夜在庭院納涼的情景,抒發出幾分對人生的哀怨。
詩文賞析
詞的上片,勾勒出一幅夏夜寧靜清幽的畫面。“水天清話,院靜人銷夏”二句,勾畫出一幅夏夜寧靜、清幽的畫面。描寫池水、夜空一片清澄,庭院悄然無聲,只有詞人在池畔乘涼。“蠟炬風搖簾不下,竹影半墻如畫”,是寫在庭院乘涼的詞人所看到的室內的情景。根據下片詞首句“醉來”二字判斷,詞人此時是在以酒銷夏,邊飲酒邊觀賞院中的景色,夜風吹來,室內的蠟燭光炬被風吹得搖晃不定,門簾也隨風搖動;室外,月光將竹林映照在墻壁上,竹影依風搖曳,發出輕微的聲響。在這里,詞人是以動寫靜,那被風吹動的燭光,飄乎不定的門簾和那半墻如畫的竹影,更顯出夏夜的寧靜,雖不一字月,卻使人感到明月朗照。瞑目遐思。一幅清新優美的夏夜圖便可在眼前浮現。
詞的下片著意描寫詞人乘涼時的心情。“醉來扶上桃笙,熟羅扇子涼輕”二句,是寫人的動作。詞人醉酒后扶墻走到床邊,躺在竹席上,手執熟羅扇,輕輕的扇風雖使人略感清涼,但卻難解詞人的醉意,在朦朧的醉意中,詞人由涼爽的.夏夜,忽然想到了秋天的景色。“一霎荷塘過雨,明朝便是秋聲”,眼前池塘正是蓮葉碧青,荷花爭奇之時,然而瞬間雨過,一夜間便花凋葉殘,明朝醒來,庭院里便是一片秋聲。最后兩句著似寫景,實則是借寫醉意中的幻覺,寄托詞人自己對人生的感慨。
全詞勾勒出一幅常見的池邊消夏圖,傳遞了一種閑適、安逸、祥和的氣息。水天清話,夜深入靜,是小令的基調,但不時有風中燭曳、墻上竹動、席上人晃、手中扇搖、水中波興,來打破這種靜謐。以動襯靜,對比分明。項鴻祚曾自言“幼有愁癖”,容易觸景生情,任何景物都能勾起他的憂情苦緒。這首詞就是詞人以傳神的筆墨,抓住剎那間的愁情描繪出的如畫的境界。
古詩《納涼》4
薛心農鹺尹盛暑過訪偕張西章、鈕小琴與叔兄放棹碧浪湖納涼
清代許傳霈
苕溪南繞城一曲,注為碧湖眾流蓄。許我重游兩度春,愛泛此湖日不足。
何幸客自西湖來,品題名勝此邦熟。杖履追隨不自由,從游飽恣平生福。
興高放棹湖之心,納涼時節剛三伏。酒尊開時湖面寬,十里鏡平豁雙目。
層巒滴翠快當窗,遠塔臨流涌浮玉。南度薰風陣陣和,吹皺波紋凈霧縠。
酒闌得句興更豪,臥影空中漾眾綠。無何紅日射西巖,金蓋道場峰奇卓。
巢云爭出俟歸云,崖上無心自相逐。相與眺望峴山頭,世界清涼非我獨。
有亭翼然洼尊洼,呼吸湖光神往復。古來多少賢達才,飲者留名良不俗。
妙墨雅推顏魯公,愛山艷說蘇玉局。不愁中熱心鎮瓜,恍入廣寒塵去斛。
高歌遠答打魚舟,唱破琉璃圖一幅。
古詩《納涼》5
[唐]韓愈
遞嘯取遙風,微微近秋朔。——孟郊
金柔氣尚低,火老候愈濁。——韓愈
熙熙炎光流,竦竦高云擢。——韓愈
閃紅驚蚴虬,凝赤聳山岳。目林恐焚燒,耳井憶瀺灂。
——孟郊
仰懼失交泰,非時結冰雹。化鄧渴且多,奔河誠已愨。
——孟郊
暍道者誰子,叩商者何樂。洗矣得滂沱,感然鳴鸑鷟。
——孟郊
嘉愿茍未從,前心空緬邈。清砌千回坐,冷環再三握。
——孟郊
煩懷卻星星,高意還卓卓。——孟郊
龍沈劇煮鱗,牛喘甚焚角。蟬煩鳴轉喝,烏噪饑不啄。
——韓愈
晝蠅食案繁,宵蚋肌血渥。單絺厭已褫,長
艸妾倦還捉。
——韓愈
幸茲得佳朋,于此蔭華桷。青熒文簟施,淡澉甘瓜濯。
——韓愈
大壁曠凝凈,古畫奇駮犖。凄如羾寒門,皓若攢玉璞。
——韓愈
掃寬延鮮飆,汲冷漬香穱。篚實摘林珍,盤殽饋禽曷。
——韓愈
空堂喜淹留,貧饌羞齷齪。——韓愈
殷勤相勸勉,左右加礱斫。賈勇發霜硎,爭前曜冰槊。
——孟郊
微然草根響,先被詩情覺。感衰悲舊改,工異逞新貌。
——孟郊
誰言擯朋老,猶自將心學。危檐不敢憑,朽機懼傾撲。
——孟郊
青云路難近,黃鶴足仍鋜。未能飲淵泉,立滯叫芳藥。
——孟郊
與子昔睽離,嗟余苦屯剝。直道敗邪徑,拙謀傷巧諑。
——韓愈
炎湖度氛氳,熱石行犖硞。痟肌夏尤甚,瘧渴秋更數。
——韓愈
君顏不可覿,君手無由搦。今來沐新恩,庶見返鴻樸。
——韓愈
儒庠恣游息,圣籍飽商榷。危行無低徊,正言免咿喔。
——韓愈
車馬獲同驅,酒醪欣共欶。惟憂棄菅蒯,敢望侍帷幄。
——韓愈
此志且何如,希君為追琢。——韓愈
古詩《納涼》6
攜扙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譯文翻譯
攜杖出門去尋找納涼圣地,畫橋南畔,綠樹成蔭,坐靠在胡床之上愜意非常。
寂寂明月夜,參差的笛聲響起在耳邊縈繞不覺,晚風初定,池中蓮花盛開,幽香散溢,泌人心脾。
注釋解釋
倚胡床:坐靠胡床。倚:坐靠。
詩文賞析
這句連用“攜”、“來”、“追”三個動詞,把詩人攜杖出戶后的動作,分出層次加以表現。其中“追”字更是曲折、含蓄地傳達出詩人追尋理想中的納涼勝處的內在感情,實自杜甫《羌村》“憶昔好追涼”句點化而成。這樣,詩人急于從火海中解脫出來的情懷,通過一系列動作,就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
次句具體指出了柳外納涼地方的方位和臨時的布置:“畫橋南畔倚胡床。”這是一個綠柳成行,位于“畫橋南畔”的佳處。詩人選好了目的地,安上胡床,依“倚”其上,盡情領略納涼的況味。在詩人看來,這也可算“最是人間佳絕處”(《睡足軒》)了。胡床,即交椅,可躺臥。陶潛“倚南窗以寄傲”(《歸去來兮辭》),是為了遠離塵俗;秦觀“倚胡床”以“追涼”,是為了驅解煩熱,都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他們或多或少是有相通之處的。
一二兩句寫仔細尋覓納涼勝地。三四兩句則展開了對它的美妙景色的描繪:“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月明之夜,船家兒女吹著短笛,笛聲參差而起,在水面縈繞不絕。晚風初定,池中蓮花盛開,自在幽香不時散溢,沁人心脾。詩人閑倚胡床,怡神閉目,不只感宮上得到滿足,連心境也分外舒適。這兩句采取了對偶句式,把納涼時的具體感受藝術地組合起來,于是,一個納涼勝地的自然景色,就活現在讀者面前。
此詩以納涼為題,詩中著力表現的是一個絕離煩熱之處。詩人首先經過尋訪,發現了這個處所的秘密,其次進行具體布置,置身其間,與外境融而為一,把思想感情寄托在另外一個“自清涼無汗”的世界。
宋人呂本中曾在《童蒙詩訓》中評論“少游此詩閑雅嚴重”(《詩林廣記》引),“閑雅”當指此詩詞語上的特點而言,“嚴重”則涉及此詩嚴肅而鄭重的`內容。它很可能是秦觀在仕途遭到挫折后的作品。
《納涼》是一首描寫景物的短詩。從字面上看,可以說沒有反映什么社會生活內容。但是,透過詩句的表面,卻隱約地表現出:詩人渴望遠離的是炙手可熱的官場社會,這就是他刻意追求一個理想中的清涼世界的原因。秦觀是一個有用世之志的詩人。他對官場的奔競傾奪表示厭棄,力求遠避,此詩表達的就是這種感情。這種把創作念圖隱藏在詩句背后的寫法,讀者應著意體會。
【古詩《納涼》】相關文章:
古詩納涼原文02-02
納涼晚會作文02-11
經典古詩 經典古詩詞02-05
古詩05-26
經典的古詩06-11
詠柳的古詩意思和古詩03-29
古詩的作文01-15
古詩的作文09-07
立春的古詩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