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wǎng)>閱讀>詩詞>《登鸛雀樓》古詩
《登鸛雀樓》古詩
更新時間:2025-07-04 07:34:00
  • 相關推薦
《登鸛雀樓》古詩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古詩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古詩準確地來說應該叫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那些被廣泛運用的古詩都是什么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登鸛雀樓》古詩,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登鸛雀樓》古詩1

  原文

  登鸛雀樓

  作者: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注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依:依傍。

  4、盡:消失。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5、窮:盡,使達到極點。

  6、千里目:眼界寬闊。

  7、更:替、換。(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賞析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其中,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這里,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后人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

  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次句寫目送流經(jīng)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chǎn)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而稱太陽為“白日”,這是寫實的筆調(diào),落日銜山,云遮霧障,那本已減弱的太陽的光輝,此時顯得更加暗淡,所以詩人直接觀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黃河”。當然也是寫實。它宛若一條金色的'飄帶,飛舞于層巒疊嶂之間。詩人眼前所呈現(xiàn)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的壯麗圖畫,這幅圖畫還處于瞬息多變的動態(tài)之中。白日依山而盡,這僅僅是一個極短暫的過程;黃河向海而流,卻是一種永恒的運動,如果說、這種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種動態(tài)的美,充滿了無限生機的活潑的美。這不是所謂“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標本,讀者深深地為詩人的大手筆所折服。

  后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千里”“一層”,都是虛數(shù),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

  從這后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里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就全詩的寫作特點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所說的“景入理勢”。有人說,詩忌說理。這應當只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象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并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jù)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前兩句“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后兩句也如此,構(gòu)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詩別》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絕句總共只有兩聯(lián),而兩聯(lián)都用對仗,如果不是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離破碎。這首詩,前一聯(lián)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后一聯(lián)用的是,雖然兩句相對,但是沒有對仗的痕跡。所以說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一說,作者王之渙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縣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了訪友漫游的生活。寫這首詩的時候,王之渙只有三十五歲。但是,根據(jù)王之渙及其夫人的墓志銘,則王之渙系垂拱四年(688年)生人,后“以門子調(diào)補冀州衡水主薄”,在開元十年(722年)與夫人李氏成婚時仍在衡水主簿任上,且任職時間一直持續(xù)到開元十四年(726年)前后,此后才罷官悠游,而此時王之渙已經(jīng)年近四十,經(jīng)過十五年的悠游后約在天寶元年(742年)復補文安郡文安縣尉,不久即去世,享年五十五歲。

  學者李希泌推測,鵲雀樓在平陽府蒲州(今山西蒲縣),與王之渙的老家絳州,同屬晉南,故這首詩可能是王之渙在棄官回鄉(xiāng)時所作,創(chuàng)作年代約在開元十五年至二十九年(727—741年)。

  作者簡介

  王之渙(688—742),唐代詩人。字季凌,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至絳(今山西絳縣)。講究義氣,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

  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用詞十分樸實,造境極為深遠。傳世之作僅六首詩。

《登鸛雀樓》古詩2

  登鸛雀樓【譯文】

  白日依山盡, 紅日依傍著青山落下,黃河滔滔

  黃河入海流。 向東海奔流。要想達到目力的極限,

  欲窮千里目, 就要再登上一層高樓。

  更上一層樓。

  汪釋

  ①鸛雀樓:舊址在今山西永濟市西南。因常有鸛雀棲息在上,因此叫鸛雀樓。樓有三層,面對中條山,下臨黃’河,為登臨勝地。后被河水沖毀,現(xiàn)又重修。②依:依著,靠著。③盡:沉沒,消失。④窮:盡,達到極點。⑤更:再。

  【賞析】

  這首詩描寫的意境非常開闊。詩的前兩句,寫了所見景色:一輪紅日依傍著連綿的群山西沉了,洶涌澎湃的黃河從西而來,又向東海滾滾流去,這是多么壯觀的 景象啊!接著詩人展開想象,要想看到的更遠的景物,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樓層。這兩句寫登樓所引起的聯(lián)想,包含很深的`哲理,它啟示人們:只有站得高,才能看 得遠。在前進的道路上,只有不斷攀登,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績。

  【考點針對訓練】

  一、變色龍。(多音字注音組詞)

  盡

  更

  二、咬文嚼字。(解釋下列詞語)

  1.白日:______ 2.千里目: ______

  3.窮:______

  三、名句賞析。

  1.前兩句是詩人所______ ,短語的十個字,今天讀來,也如身臨其境,如見其景。

  2.后兩句是詩人所______ ,要想看到最遠方,就要__________________,是千古傳誦的名句

  3.__________________ 這兩句古詩現(xiàn)在被人用來鼓勵別人積極向上,不斷努力。請你寫出另兩句激勵人們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鸛雀樓》古詩3

  《登鸛雀樓》⑴

  白日依山盡⑵,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⑶,更上一層樓⑷。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鸛雀樓:古名鸛鵲樓,因時有鸛鵲棲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濟市境內(nèi)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黃河岸邊。《蒲州府志》記載:“(鸛雀樓)舊在郡城西南黃河中高阜處,時有鸛雀棲其上,遂名。”

  ⑵白日:太陽。依:依傍。盡:消失。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⑶欲:想要。窮:盡,使達到極點。千里目:眼界寬闊。

  ⑷更:再。

  白話譯文

  太陽依傍山巒漸漸下落,黃河向著大海滔滔東流。

  如果要想遍覽千里風景,那就請再登上一層高樓。

  軼事典故

  作者受疑

  有人覺得這首詩是盛唐處士朱斌所作,名之曰《登樓》,其依據(jù)是盛唐太學生芮挺章編選的《國秀集》。《國秀集》是現(xiàn)存最早的唐詩選本,在這本集子中還選錄了王之渙的詩三篇,唯獨沒有《登鸛雀樓》一詩。倘若朱斌的《登樓》詩是王之渙的作品,這種冒名頂替或編者的張冠李戴必為當時文壇所不容。清康熙年間修纂的《全唐詩》雖收入了王之渙《登鸛雀樓》一詩,但又加注云:“一作朱斌詩”;同時也收入了朱斌處士的《登樓》詩,亦在詩下加注云:“一作王之渙詩”。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唐詩鑒賞辭典》注《登鸛雀樓》詩曰:“此詩作者一作朱斌,題為《登樓》。”

  也有人覺得此詩的作者是王文渙。因為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到:“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唯李益、王文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王文渙何許人也,沈括沒說。然而鸛雀樓上確刻有署名“王文渙”的詩篇。當時的彭乘《墨客揮犀》和李頎的《古今詩話》也有相同的記載。

  王詩朱領

  《登鸛雀樓》剛剛問世之際,人們只覺得此詩朗朗上口,意境非凡,并不知道作者是誰。那個年代是一個以詩取士的時期,女皇帝武則天,讀到此詩以后,也是喜不自禁,于是就問親信大臣李嶠:是哪位才子寫下了這首絕句,朕要好好封賞他。李嶠一聽,心生邪念,當即回答是自己的好友朱佐日。女皇帝立刻將朱佐日召來,賞給了彩綢百匹,并賜封了御史官銜,以示對天下才子的嘉獎和恩寵。而此詩的真正作者王之渙,卻因為無人器重,窮困潦倒到了極點。后人為他打抱不平,于是,又演繹出了王之渙、高適、王昌齡在酒樓伶人中打賭賽詩,最后王之渙拔了頭籌。這就是有名的“旗亭畫壁”的故事,在元代還被編成了雜劇上演。

  名樓賽詩

  盡管鸛雀樓上面題有王之煥的千古絕句,但后來的.作者總是按奈不住激動的心情,寫下了一首首佳篇美文,似乎要與王之煥一比高低,于是,鸛雀樓成了唐代作者的賽詩樓,留下了許多才情洋溢的作品。

  暢當是河東才子,曾應征從軍,后來中了進士,終為果州刺史,頗富詩名。其詩曰:“迥臨飛鳥上,高出塵世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見暢當《登鸛雀樓》)

  耿濰,字洪源,是唐代河東(今永濟)人,大歷十才子之一。其詩曰:“久客心常醉,高樓日漸低。黃河經(jīng)海內(nèi),華岳鎮(zhèn)關西。去遠千帆小,來遲獨鳥迷。終年不得意,空覺負東溪。”(耿濰《登鸛雀樓》)

  司馬札是晚唐作者,其詩曰:“樓中見千里,樓影入通津。煙樹遙分陜,山河曲向秦。興亡留白日,今古共紅塵。鸛雀飛何處,城隅草自春。”(司馬札《登河中鸛雀樓》)。晚唐,政治上宦官專權(quán),藩縝割據(jù),朋黨內(nèi)訌,裙帶成風。很多有才華的作者淪為江湖游子,司馬札就是其中的一個,同樣是落魄文人,面對暮氣沉沉的時局,晚唐作者們早沒有了盛唐作者的豪氣和浪漫,自然而然,在他們的眼中,鸛雀樓不再是當年“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勝境,而變成了一處煙云籠罩、陰影重重、夕陽日短、草木蕭條的傷心之地。

  名詩傳千載,黃河萬古流。位于黃河岸邊的鸛雀樓承載了太多的詩歌傳統(tǒng)。

  舊址新建

  鸛雀樓始建于公元557-571年,由北周大將軍宇文護建造,為一座軍事戍樓,歷唐經(jīng)宋存世約七百余年,于元朝初年毀于戰(zhàn)火。數(shù)百年來,無數(shù)文人雅士只能望著滾滾而去的黃河水,空留遺憾。20xx年7月,永濟市根據(jù)歷史資料,在其舊址附近恢復重建鸛雀樓。新樓于20xx年9月正式對游人開放,使慕名而來的游人得以重新體味古人的登臨之感。

《登鸛雀樓》古詩4

  《登鸛雀樓》詩意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不斷闊進取的精神。作者不斷地去看更大的世界,不斷地去欣賞更美好的景致。用自己積極進取的精神去對抗時間的流逝,去面對世界的浩大。

  《登鸛雀樓》翻譯

  夕陽依傍著山巒慢慢沉落,滔滔黃河朝著大海洶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風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登鸛雀樓》原詩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創(chuàng)作背景

  該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縣的主簿,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了訪友漫游的生活。這首詩是作者三十五歲時寫下的。

  賞析

  此詩不僅刻畫了祖國的壯麗山河,而且寫出了登高遠望的襟懷。向西遠看,夕陽貼著高山落下,黃河滾滾流向大海。要想看到千里之遠,就得再登上一層高樓。后二句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一生活哲理,成為不朽的名句。

《登鸛雀樓》古詩5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賞析一】

  這是一道膾炙人口的五言絕句,作者是唐朝著名邊塞詩人王之渙。

  說到“著名詩人”,并不是說他做詩很多(比如清朝某位明君一生寫詩四萬,我們也不稱其“著名”),而是說他做的詩非常“經(jīng)典”,現(xiàn)存其六首詩當中,便有兩首頂級絕句,除了《登鸛雀樓》之外,還有那首《出塞》(又名《涼州詞》),都是婦孺皆知的名篇。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寥寥十個字,便勾勒出一幅雄渾壯美的山水圖畫。其氣象毫不亞于李白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付回”;而其筆法的“隨意”、“直白”,又能和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黃河落日圓”相比。《紅樓夢》四十八回,香菱論詩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象是見了這景的。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

  我們有時習慣于另辟蹊徑、故作高深,反而把詩句弄得不倫不類、生澀怪病。我們走得太遠,以至于忘了來時的路。唐詩的高明就在于它的自然和率真!自宋以后,詩詞中強用生詞的、狂用典故的,比比皆是,但糾其實質(zhì)卻十分蒼白,還不如一位老農(nóng)直來直去一吼一哭來得快活!

  以至于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價納蘭詞時這樣講:“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詩貴在清新自然。“漢人”玩兒慣了文字游戲,反而不如“滿人”的“返璞歸真”了。(當然這話有點絕對)。

  而《登鸛雀樓》的高明之處,更是在于結(jié)句,不經(jīng)意間引出了“登高――望遠”的哲意來。哲理詩在宋代比較流行,很多文人做詩也力求挖出哲理來,然而“相請不如偶遇”,與其刻意地“編排”,不如自然的流露!

  【賞析二】

  鸛雀樓早已不存,故址在蒲州(今山西永濟縣西)西面,黃河中的一個小島上,高三層,前瞻中條山,下瞰黃河水,為唐代登覽勝地。許多詩人都曾登臨賦詩。暢當這首詩在宋代曾獲很高評價,與王之渙同題名作并舉。

  前二句寫樓高以寄胸懷。詩人站在鸛雀樓上,望遠空飛鳥仿佛低在樓下,覺得自己高瞻遠矚,眼界超出了人世塵俗。從藝術表現(xiàn)看,這里把視覺反差運用到景物描寫中,以遠處物體似低小的感覺來反襯近處物體的。高大,饒有意趣。從思想境界看,則詩人自有一種清高、俊逸的情懷,志氣凌云,而飄飄欲仙,大有出世之想。第二句一作“高謝世人間”,則高蹈的情懷更明確。

  后二句寫四圍景象以抒激情。中條山脈西接華山。從鸛雀樓四望,天然形勢似乎本來要以連綿山巒圍住平原田野,但奔騰咆哮的黃河卻使山脈中開,流入斷山,浩蕩奔去。這概括的描寫,勾勒出山河的形勢和氣勢,同時也顯示出詩人開闊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遠大,志向無羈。這二句與前二句一氣相貫,既以顯出樓高望遠,更以見出詩人志高氣逸的情懷。

  宋人沈括稱贊這詩和王之渙詩都“能狀其景”(《夢溪筆談》)。但景以情見,物由志顯,能狀壯闊山河,正因詩人胸懷高尚。這詩和王詩都是這樣的情景交融的好詩。由于時代、遭遇、處境的不同,因而兩詩的意境不同。王之渙是盛唐詩人,而暢當則是經(jīng)歷戰(zhàn)亂的中唐詩人。他在唐代宗大歷七年(772)進士擢第后,仕途淹滯,有志不騁,也曾隱游,“拙昧難容世,貧閑別有情”(《天柱隱所重答韋江州》)。他自視清高,志不茍俗,又不甘困頓,有一股沖決樊籬的激情。因而登臨賦詩,抒懷勵志,矚目高遠,激情迸發(fā)。從當時歷史條件看,應當說,這詩的思想內(nèi)容是進步的。而這種勵進的精神,在今天也是可取的。

  【賞析三】

  王之渙,字季陵,很有才華,他一生游歷過許多地方,而且還到過祖國的邊疆地區(qū)。他的詩作感情充沛,氣勢雄渾,很受人們歡迎,常常“傳乎樂章,布在人口”(譜上樂曲流傳,活在人們口頭上),可惜流傳到現(xiàn)在的太少了,只有絕句6首,《登鸛雀樓》就是其中之一。寫的是登上鸛雀樓眺望所見的景色和感受。

  鸛雀樓舊址在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濟)西南的黃河邊上。登樓遠眺,視野極為開闊。此詩乃作者登樓而作。那是一個日落前的傍晚,詩人登上鸛雀樓,映入眼簾的首先是一輪落日,在連綿起伏的群山中漸漸西沉,而黃河自遠方奔騰而來,又滾滾地向大海奔去。

  詩的前兩句很精彩,寫登高所見:極目遠眺,遼闊的高原的盡頭,日頭傍山,就要落下去了(主要寫天空);湍急的.黃河,波濤里閃爍著落日的霞光,歡快地奔騰著,好一派氣勢磅礴的畫卷(主要寫河流)。兩句有靜有動,從大處寫起,描摹入神。

  實寫幾筆之后,作者施展聯(lián)想的才能,陡然宕出新意:“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眼前的景物闊大壯美,已是異常迷人,但是祖國山河氣象萬千,神州景色萬紫千紅,要想飽覽美景迭出的萬里江山,就必須再登上一層樓,站得更高些。寫到此處,嘎然而止。登上更高處,觀賞到何種景物,作者卻是點墨未著,只是喚起讀者去想像。

  詩人從實寫引出虛寫,構(gòu)思高超。隨著讀者經(jīng)歷見聞的不同,在“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構(gòu)成的畫面上,每個人的腦海里,都會展現(xiàn)出自己可以聯(lián)想到的、最美麗的各種各樣的奇景異色,那畫面是用多少具體的描繪都難以反映出來的。同時,在這兩行詩中,作者寫出了這樣的一番道理:站得越高,望得越遠。這便使詩句具有更旺盛的生命力,被后人廣為傳誦和引用。

《登鸛雀樓》古詩6

  第一課時《登鸛雀樓》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鸛”“欲”2個生字,會寫“依”“窮”“目”3個生字。

  2、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歌。

  3、了解詩的主要內(nèi)容,體會詩的意境和情感。使學生了解“登高才能望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理解并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了解詩的主要內(nèi)容,體會詩的意境和情感。

  【教學素材】

  《登鸛雀樓》的作者和寫作背景。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解釋課題

  1、同學們知道黃河嗎?它是我國第二大河。在黃河流過的山西永濟縣有一座著名的高樓叫鸛雀樓。(課件出示2)(板書部分課題:鸛雀樓)

  一千多年前的一個傍晚,詩人王之渙登上這座樓,感慨萬分,寫下了千古傳誦的詩篇(板書“登”完成課題)《登鸛雀樓》(課件出示3)齊讀課題。

  2、注意讀準“登”字。你有什么好的辦法記住這個字嗎?(學生交流識字方法)

  “登”是什么意思?(登上)討論:有什么好的辦法記住這個字呢?

  “登鸛雀樓”就是(登上鸛雀樓)

  3、請同學們伸出小手和老師一起寫一寫課題。

  4、過渡語:理解詩題后,你想知道什么?(啟發(fā)學生質(zhì)疑)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現(xiàn)在請同學們自己讀讀這首詩,讀之前,我們先來看看要求。(課件出示4)

  1、要求:

  ①借助拼音自由讀讀這首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②看看從這首里你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你沒有讀懂?

  ③數(shù)一數(shù)這首詩有幾句?

  2、(視頻播放)播放范讀古詩。(課件出示5)

  3、指名讀古詩,檢查讀的效果。(教師點評)

  4、領讀、齊讀。

  詩會讀了,現(xiàn)在讓我們和詩人一起登上鸛雀樓去看一看哪里的景色吧!

  三、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一)理解“白日依山盡”(課件出示6)

  1、指名讀。問:白日指什么?(太陽)。依(依靠,依偎的意思)

  2、(指“盡”)這個字讀什么?jìn再讀。我們平時常用到這個字,誰來組詞?“盡”是什么意思?(消失)

  3、太陽怎樣?

  “依山盡”是說太陽——靠著群山慢慢落下去,最后消失不見了。

  4.指名再說說這句詩描繪的情景。試著說第一句話的意思。

  5、指導讀第一句:白日/依山盡。(師范讀、指讀、齊讀)

  (二)理解“黃河入海流”(課件出示7)

  1、看到黃河的圖片,說說你看到了怎樣的黃河?

  2、練說:我看到的黃河。(奔騰不息)(波濤滾滾)……

  3、(課件出示8)“入”的意思?(流入)

  波濤滾滾的黃河,會流入哪里?

  指名答:黃河流入大海。引導學生聯(lián)系已學詩句:百川東到海。

  前后位討論“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是什么意思?

  練讀:黃河/入海流。(表現(xiàn)出黃河滾滾流入大海的氣勢)

  (三)理解“欲窮千里目”(課件出示9)

  1、“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希望)“窮”是什么意思?(窮盡)

  2、“目”是什么意思?(眼睛)千里目,就是“目千里”,眼界寬闊。眼睛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甚至更遠的地方。

  說說“欲窮千里目”的意思

  練讀:欲窮/千里目

  (四)理解“更上一層樓”(課件出示10)

  1、同學們想一想,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必須要——“更上一層樓”。這是為什么呢?(引導學生想象在2樓的位置看得遠,還是在10樓的位置看得遠。)所以說——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板書:登高望遠)

  2、“更上一層樓”這里表示“再、又”。誰來為“更”組詞?

  3、誰來試著說一說“更上一層樓”的意思?

  4、兩句詩中的千里和一層都是都是真實的數(shù)字嗎?不確切,我們把它叫做虛數(shù),是詩人想象中的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和更上兩個詞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啊!

  “更上一層樓”已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他不僅告訴我們只有站得高,才會望的遠的道理,同時激勵我們不斷攀登高峰,向更高更遠的目標努力。

  5、連起來說說3、4句的意思。

  師:這句千古名句,可不光用在登樓上,還常常被人們用在學習,工作等地方來鼓勵別人。(課件出示11)

  6.請你們各自也做詩人,來吟誦一遍。(指導學生用多種方法朗讀古詩)

  練讀: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四、感情朗讀、當堂背誦(課件出示12)

  過渡語:我們把整首詩有感情地讀一讀。

  1、確定感情基調(diào)

  2、注意詩句的節(jié)奏,作者的心情。

  3、朗讀。先試讀,在指名讀,讀后評議。

  4、感情朗讀。《登鸛雀樓》這首詩雖然只有短暫的四行,卻向我們表達了不凡的胸襟抱負,和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讓我們有感情的讀一讀(交流讀后的感受)

  5、同桌互背古詩。

  小結(jié):山銜落日水流入海,這是多么氣勢磅礴的山水圖啊!這里有詩人向上進取得精神,有高瞻遠矚胸襟的同學們,讓我們也銘記這首詩,讓他激勵我們在生活中學習上也樂觀進取,更上一層樓!

  五、拓展延伸,編曲歌唱(課件出示13)

  如此大氣磅礴、意境開闊的古詩,同學們想不想聽一聽它改編成歌曲后,是怎樣的?(播放歌曲)同學們課下也可以把喜歡的古詩試著改編成歌曲聽一聽!

  六、分析字形,指導寫字

  聽到同學們動聽的讀書聲,課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們交朋友。看,它們是誰?

  1、了解筆畫筆順

  依:

  窮:

  目:

  鸛:

  欲:

  2、交流識記字形。

  3、指導書寫

  教師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讓學生伸出手指,跟老師一起比劃書寫。(提醒學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寫勻稱)

  4、開始練字。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個別指導,糾正寫字姿勢。個別作業(yè)展評。

  課堂作業(yè)新設計

  1、填一填。

  白日_山盡,__入海流。

  欲_千里_,更上一_樓。

  2、帶著動作將所學古詩背給家長聽。

  3、為古詩配上美麗的圖畫。

  參考答案:

  1、依黃河窮目層

  2、(自己設計合理的動作加入古詩里,合情合理即可)

  3、(根據(jù)自己對古詩的理解,為古詩畫上美麗的圖畫)

  板書設計:

  登鸛雀樓

  登高望遠高瞻遠矚

  第二課時鹿柴

  【教學目標】

  1、會寫“返”“景”“照”3個生字,會讀準“鹿”“柴”“苔”3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能說出詩句大意,體會詩人的感情,體會詩人對平靜生活的向往及安閑自在的心境。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理解并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對平靜生活的向往及安閑自在的心境。

  【教學素材】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具準備教學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觀看畫面,激發(fā)興趣

  1、同學們,今天老師帶大家去一個美麗的地方,你們想去嗎?(課件出示1)

  2、你們想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嗎?

  這里是陜西省的一個著名的風景區(qū)鹿柴,小朋友們鹿柴的風景怎么樣?唐代大詩人王維也曾來過這里,看到哪里群山環(huán)繞,山谷幽深,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板書:《鹿柴》)(課件出示2)

  齊讀課題。

  在這里“柴”讀zhài,是山寨的意思。

  指“鹿”,引到學生說出字的結(jié)構(gòu),給“鹿”組詞。

  3、你們對王維有哪些了解?(生各抒己見)

  師補充介紹:王維。(課件出示3)

  我們一起跟隨詩人王維,一起回到一千年前的古代,去看一看那時的.鹿柴吧!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課件出示4)

  1、借助拼音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邊讀邊想,看自己能讀懂哪些,還有什么不懂的?

  3、開火車讀。(課件出示5)

  4、點撥評價。

  三、再讀古詩,理解詩意

  (一)品析“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課件出示6)

  1、指名讀,并作指導。

  練讀: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激勵評價)

  2、試著說說第一句話的意思。(空山上見不到人的蹤影)

  練讀:空山/不見/人

  3、“但”的意思?(只)“聞”的意思?(聽)

  4、試著說說第二句話的意思。(只聽見有人說話的聲音)

  (課件出示7)在詩中我們除了看到美麗的景象,你還聽到了什么?(人語)

  這個說話的聲音大嗎?(不大)

  聲音不大為什么能聽到呢?(那里“靜”)通過能聽到小的聲音反襯出——(靜)

  (板書:靜)

  (二)品析“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課件出示8)

  1、指名朗讀,并作指導。

  練讀: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2、“返景”是什么意思?(夕陽反照的光)

  “深林”是什么樣的?(樹很多,很高大)走在其中你會有怎樣的感受?你

  還在詩中看到了什么?使你有什么樣的感受?(返景)

  3、落日的余暉照在樹林中,感覺很美。還照在了哪里?(青苔上)

  什么是青苔?(深綠色的苔蘚植物,生長在潮濕的地面上)

  “復”的意思?(又)

  4、試著說說后兩句話的意思。

  引導學生體會詩句中用“返景”來襯托鹿柴的暗(板書:暗)

  5、想看看這樣的畫面嗎?

  請同學們看著這樣美麗的深林晚景再讀一讀這首詩。(課件出示9)

  (師指導朗讀)

  四、動筆勾畫,深化詩情

  1、王維詩的特點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板書),這首詩中他都畫了什么呢?你從詩句中都看到了什么?

  2、請小朋友們想象一下詩人當時看到的鹿柴是什么樣,并且畫出來,然后邊吟誦,邊將這首詩題寫在畫中恰當?shù)奈恢谩?/p>

  五、標劃節(jié)奏,讀背古詩

  1、對照大屏幕劃出停頓。

  2、先試讀,再指名,分組讀,開火車讀,師生接讀,帶動作讀。

  3、同桌互背古詩。

  六、熟記筆順,指導寫字

  聽到同學們動聽的讀書聲,詩中的生字很想跟我們交朋友。看,它們是誰?

  1、了解筆畫筆順。

  返:

  景:

  照:

  鹿:

  柴:

  苔:

  2、交流識記字形。

  3、指導書寫。

  教師在黑板上板演,并讓學生伸出手指,跟老師一起比劃書寫。(提醒學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寫勻稱)

  4、學生練寫。

  教師巡視,個別指導,糾正寫字姿勢。個別作業(yè)展評。

  課堂作業(yè)新設計

  1、讀一讀,組個詞。

  返()景()照()鹿()

  2、解釋加點詞語。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但:______。聞:__。返景:__。

  3、把這首詩帶動作背給爸爸媽媽聽一聽。

  參考答案:

  1、返回景色照顧小鹿

  2、但:只。

  聞:聽。

  返景:夕陽反照的光。

  3、(動作能夠表達詩意即可,要求背的時候注意節(jié)奏、感情)

  板書設計:

  鹿柴

  靜暗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登鸛雀樓》古詩7

  《登鸛雀樓》原文

  作者: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登鸛雀樓》賞析一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其中,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這里,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后人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

  次句寫目送流經(jīng)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chǎn)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而稱太陽為“白日”,這是寫實的筆調(diào)。落日銜山,云遮霧障,那本已減弱的太陽的光輝,此時顯得更加暗淡,所以詩人直接觀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黃河”。當然也是寫實。它宛若一條金色的飄帶,飛舞于層巒疊嶂之間。

  詩人眼前所呈現(xiàn)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的壯麗圖畫。這幅圖畫還處于瞬息多變的動態(tài)之中。白日依山而盡,這僅僅是一個極短暫的過程;黃河向海而流,卻是一種永恒的運動。如果說。這種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種動態(tài)的美,充滿了無限生機的活潑的美。這不是所謂“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標本。讀者深深地為詩人的大手筆所折服。后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千里”“一層”,都是虛數(shù),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從這后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里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就全詩的寫作特點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所說的“景入理勢”。有人說,詩忌說理。

  這應當只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象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并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jù)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范。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前兩句“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后兩句也如此,構(gòu)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詩別》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絕句總共只有兩聯(lián),而兩聯(lián)都用對仗,如果不是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離破碎。這首詩,前一聯(lián)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后一聯(lián)用的是,雖然兩句相對,但是沒有對仗的痕跡。所以說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登鸛雀樓》賞析二

  詩的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寫得景象壯闊,氣勢雄渾。這里,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我們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次句寫目送流經(jīng)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chǎn)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

  杜甫在《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中有“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里”兩句,雖是論畫,也可以用來論詩。王之渙的這兩句寫景詩就做到了縮萬里于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

  詩筆到此,看似已經(jīng)寫盡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詩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樣兩句即景生意的詩,把詩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讀者展示了更大的視野。這兩句詩,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從這后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里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就全詩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所說的“景入理勢”。有人說,詩忌說理。這應當只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像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并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jù)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絕句總共只有兩聯(lián),而兩聯(lián)都用對仗,如果不是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離破碎。這首詩,前一聯(lián)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后一聯(lián)用的是流水對,雖兩句相對,而沒有對仗的痕跡。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夢溪筆談》中曾指出,唐人在鸛雀樓所留下的詩中,“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李益的詩是一首七律;暢當?shù)脑娨彩且皇孜褰^,也題作《登鸛雀樓》。全詩如下:“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詩境也很壯闊,不失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渙的這首詩在前,比較之下,終輸一籌,不得不讓王詩獨步千古。

  《登鸛雀樓》鑒賞三

  鸛雀樓,又名鸛鵲樓。舊址在今山西永濟縣,唐時屬河中府。宋代沈括《夢溪筆談》載::“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

  鸛雀樓曾是一方登臨勝地,唐人海于樓上憑高望遠,即興賦詩,故《夢溪筆談》謂其上::“唐人留詩者甚多。”惜乎大浪淘沙,歷史無情。鸛雀樓本身既已淹沒在歲月的洪流之中,那些可能很精采的唐人題詠也隨之蕩然無存。然而,其中王之渙所作的這一首《登鸛雀樓》詩卻有幸越過了一千余年的歷史長河,直到今天還傳誦于千家萬戶。這不能不證明它本身具備了強大的藝術魅力。

  今天我們重讀這首短詩,仍然強烈地感受到那種力量的存在。

  詩的開頭是一對偶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對仗純樸自然,工整流暢,真是天衣無縫。白日依山,黃河入海,視野開闊,胸懷寬廣。詩人所表現(xiàn)出來的氣質(zhì),一開始便不同凡響。自然,這暗中也寫出了登樓本身,只有登臨縱目,眼光和胸襟才會如此高遠寬闊。而稱太陽為“白日”,這是寫實的筆調(diào)。落日銜山,云遮霧障,那本已減弱的太陽的光輝,此時顯得更加暗淡,所以詩人直接觀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黃河”,當然也是寫實。它宛若一條金色的飄帶,飛舞于層巒疊嶂之間。詩人眼前所呈現(xiàn)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的壯麗圖畫。這幅圖畫還處于瞬息多變的動態(tài)之中。白日依山而盡,這僅僅是一個極短暫的過程,黃河向海而流,卻是一種永恒的運動。如果說,這種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種動態(tài)的美,充滿了無限生機的活潑的美。這不是所謂“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標本,我們深深地為詩人的大手筆所折服。

  但是,我們的詩人并不是俗手丹青,僅以描摩為能事,我們的詩人還兼有哲人的氣質(zhì)。后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語極平直,然蘊蓄深遠。余韻無窮,登高望遠,這是一般常識。而登高者惟愿其愈高,望遠者惟求其更遠,這種細膩入微的心理卻只有哲人才能賦與它以重大意義,這其中隱含著人的無限的進取與探索精神。俗話說“人往高處走”,又說“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都是對現(xiàn)狀的不滿足,都是進取精神的直接反映。不同的是,純粹的哲人以說教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可以使人膜拜。而詩人似的哲人則善于以朋友的身份說話,足以使人感奮與追求。

  這首詩具有超越時空的力量,這種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統(tǒng)一,是客觀與主觀的和諧,是偉大的藝術再現(xiàn)和創(chuàng)造。

《登鸛雀樓》古詩8

  俗語說: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利用小學生喜歡繪畫的特點,上課伊始,我以簡筆畫的形式再現(xiàn)了這首古詩的內(nèi)容:“鸛雀樓、山、人、黃河”,并啟發(fā)學生看圖說話,說出詩意,理解這首古詩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遠。圖畫導入既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又發(fā)展了思維,使學生了解作者,了解詩意,留下深刻印象,使學生自然進入到古詩的.學習中。 課前經(jīng)過了解得知,大部分學生已經(jīng)能夠背誦這首古詩,難點在于有節(jié)奏有韻味地背誦,基于此,朗讀古詩這一環(huán)節(jié)我設計了如下兩步:

  1、小老師領讀。讓會背詩的學生當小老師領讀,給優(yōu)生表現(xiàn)的機會,讓快生吃飽,慢生吃好。

  2、師生背詩競賽。

  新課標提倡:“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一年級小學生對古詩的朗讀節(jié)奏從未接觸,需要教師的教。而如果教師機械地范讀,不利培養(yǎng)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也不易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多種形式,學習生字

  本課除背誦古詩外,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認識生字。在識字環(huán)節(jié),我設計了以下幾步:

  3、定位聯(lián)想,認識生字

  首先,學生閉上眼睛,在優(yōu)美的古箏曲中,跟老師一起回想:紅色的生字娃娃都在課文中哪個位置,長什么樣子?然后睜開眼睛,對照板書檢驗自己腦中浮現(xiàn)的是否正確。定位聯(lián)想識字法給學生充分的思考、記憶的時間,強調(diào)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4、學生合作,學習新詞請使用站內(nèi)搜索引擎查找本課全部資料。

  (1)男生領女生讀,女生領男生讀。

  (2)讀給同桌聽,文中還有哪些字認識也告訴同桌。

  (3)開火車游戲給生字組詞。

  5、識字游戲:登鸛雀樓

  黑板上的簡筆畫“鸛雀樓”上每層都貼有“老虎”,每只老虎背面都帶有一個生字,如果全班同學都能讀出來,就可以一層一層登上鸛雀樓。

  6、登高望遠,想象說話

  當全班同學都登上鸛雀樓之后,安排一個想象說話練習: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美景?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發(fā)展思維。

  一個好的課堂小結(jié)不僅能點明本課中心,而且能調(diào)動學生課后學習的積極性,使本課留下無窮韻味,在學生心中產(chǎn)生深遠影響。背詩比賽僅僅是一個展示的過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詩,比賽取得更好的成績,功夫必須下在課外。所以小結(jié)時,教師語重心長地告訴學生:“這些大詩人寫出了這么多好詩,人們會永遠記住他們。古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我想如果你會背的詩多了,你也會寫詩了,說不定將來也會成為一名大詩人。以后有機會,我們還要經(jīng)常舉行背詩比賽。看誰能成為背詩大王、小詩人!

《登鸛雀樓》古詩9

  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會寫4個字,能做到書寫規(guī)范、端正、整潔。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課文。

  3、大致了解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明白“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

  大致了解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明白“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難點

  明白“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準備

  本課的生字、詞語卡片、課件。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師:今天老師帶你們?nèi)ヒ粋地方旅游,這個地方叫鸛雀樓,看,我們到了。播放鸛雀樓的錄像

  2、看課文中的圖,說說景象如何?

  3、著名詩人王之渙來到這里看到了這樣的景色,留下了傳送千古的名詩——《登鸛雀樓》,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詩吧!生讀題,學習題目中的三個漢字,只要求認。

  二、讀熟古詩,認識漢字。

  1、師:王之渙筆下的黃鶴樓是什么樣子的呢?先聽老師讀一讀,一邊聽一邊劃出停頓來。

  2、師:你能在拼音娃娃的幫助下,自由朗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嗎?自己試一試吧!生讀完以后,交流展示。

  3、詩歌讀得這么好,漢字娃娃一定記得很熟!咱們來打打招呼吧!

  生:自由讀漢字,交流識字方法,組詞。

  4、 把漢字娃娃送回到古詩中,你一定讀得更好。生再讀古詩。

  5、師:孩子們知道這首詩是什么意思嗎?我說一句話,你說一句詩中的話,咱們試試。

  師:太陽靠著遠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盡。

  師:黃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黃河入海流。

  師:要想看得更遠,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6、你們真棒,將來也能成為一個小詩人,下面我們再來看看詩中的景象(播放錄像)太陽下山,江水滾滾,奔騰而去。能看著這樣的情景背誦嗎?練習背誦。

  三、書寫生字。

  1、師:調(diào)皮的漢字娃娃要孩子們送他們回家了,他們的家在哪里呢?(田字格里面)。

  2、今天要求寫的漢字娃娃很少,你能寫好嗎?找找這些漢字在書寫的時候要注意什么?生交流寫字要領。

  3、師:咱們在書寫的時候要注意:一看二寫三對照。生擺好書寫姿勢,做到三個一,然后開始書寫,努力做到書寫規(guī)范、端正、整潔。

  四、作業(yè)設計:

  1、默寫古詩。

  2、讀讀王之渙的其他古詩。

  【板書設計】

  5.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站得高 看得遠

  第二課時

  望廬山瀑布水

  教學目標:激發(fā)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名句。

  教學重點:有感情的朗讀古,背誦古詩,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

  教學難點:朗讀古詩,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以舊引新,激發(fā)興趣。

  我們已經(jīng)學過不少古詩,現(xiàn)在有誰愿意來背一背你記住的古詩?有沒有李白寫的呢?(靜夜思、夜宿山寺、送孟浩然之廣陵、早發(fā)白帝城)大家知道李白的詩還真多呀!

  二、緊扣題眼,品詞析句。

  師:李白五歲時就開始讀書習字,讀了很多書,二十六歲起離鄉(xiāng)遠游,走了大半個中國。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望廬山瀑布》就是他暢游廬山后寫下的。

  1、師范讀全詩。全班自由讀。

  2、全班齊讀這首詩。

  師:讀題目,誰能用這個“望”字組詞?你覺得在這兒應該用哪個詞更準確些?解釋題目的意思。

  師:我們來看看廬山,看看廬山的瀑布。(看課文插圖)你看到了什么?

  師:這些都是靜止的圖片,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讓我們在課堂里了能領略到廬山和廬山瀑布的壯觀景色。請看光碟。

  師解說: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邊。廬山山峰重疊,非常雄偉壯麗。其中有一座山峰叫香爐峰,因為山上常有云霧籠罩,在陽光照耀下有紫色霧氣升騰,像正在焚香的香爐一樣,故取名香爐峰。看這就是著名的香爐峰。廬山一年四季景色優(yōu)美……

  看完后,請你來夸夸它。

  師:對,我們來看看李白是怎樣夸的?

  3、指組讀第一句詩。讀注釋①和②。除了這兩個詞,詩中哪些字你不理解?說整句詩的意思。讀。

  4、總結(jié)學法:讀詩句、看注釋、說意思。

  5、根據(jù)以上學法自學二、三、四句詩。

  6、匯報自學情況。

  為什么要遙看? “飛流”、“直下”說明什么?

  怎么理解“三千尺”? “疑”是什么意思?

  師:學到這,還有什么疑難的問題嗎?請?zhí)岢鰜怼#ㄙ|(zhì)疑解答)

  師:現(xiàn)在誰來說說全詩的意思?(指名回答、同桌互答)

  三、自讀自悟,深入理解。

  師:你覺得詩中哪些字用得妙?為什么?(生、掛、飛、落……) 師:輕聲背誦詩,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誰能用“啊,――真――”的句式來表達廬山瀑布給你的印象。此時此刻,你最想對李白說什么?背誦、注意重音,再讀古詩,把你們的感受讀出來。

  四、總結(jié)學法:(出示小黑板)

  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

  1、讀詩題,介紹作者

  2、讀詩句,理解詩意

  3、再讀詩,體會感情

  4、背誦默寫

  五、布置作業(yè)。

  板書設計: 望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登鸛雀樓》古詩10

  朝代:唐代

  作者: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注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依:依傍。

  4.盡:消失。 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窮:盡,使達到極點。

  7.千里目:眼界寬闊。

  8.更:替、換。(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參考賞析:

  賞析一:

  詩的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寫得景象壯闊,氣勢雄渾。這里,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我們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次句寫目送流經(jīng)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chǎn)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

  杜甫在《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中有“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里”兩句,雖是論畫,也可以用來論詩。王之渙的這兩句寫景詩就做到了縮萬里于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

  詩筆到此,看似已經(jīng)寫盡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詩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樣兩句即景生意的詩,把詩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讀者展示了更大的視野。這兩句詩,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從這后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里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就全詩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所說的“景入理勢”。有人說,詩忌說理。這應當只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象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并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jù)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絕句總共只有兩聯(lián),而兩聯(lián)都用對仗,如果不是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離破碎。這首詩,前一聯(lián)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后一聯(lián)用的是流水對,雖兩句相對,而沒有對仗的痕跡。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夢溪筆談》中曾指出,唐人在鸛雀樓所留下的詩中,“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李益的詩是一首七律;暢當?shù)脑娨彩且皇孜褰^,也題作《登鸛雀樓》。全詩如下:“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詩境也很壯闊,不失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渙的這首詩在前,比較之下,終輸一籌,不得不讓王詩獨步千古。

  賞析二: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其中,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這里,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后人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

  次句寫目送流經(jīng)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chǎn)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而稱太陽為“白日”,這是寫實的筆調(diào)。落日銜山,云遮霧障,那本已減弱的太陽的光輝,此時顯得更加暗淡,所以詩人直接觀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黃河”。當然也是寫實。它宛若一條金色的飄帶,飛舞于層巒疊嶂之間。

  詩人眼前所呈現(xiàn)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的壯麗圖畫。這幅圖畫還處于瞬息多變的動態(tài)之中。白日依山而盡,這僅僅是一個極短暫的過程;黃河向海而流,卻是一種永恒的運動。如果說.這種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種動態(tài)的美,充滿了無限生機的`活潑的美。這不是所謂“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標本。讀者深深地為詩人的大手筆所折服。后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千里”“一層”,都是虛數(shù),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從這后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里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就全詩的寫作特點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所說的“景入理勢”。有人說,詩忌說理。

  這應當只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象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并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jù)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前兩句“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后兩句也如此,構(gòu)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詩別》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絕句總共只有兩聯(lián),而兩聯(lián)都用對仗,如果不是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離破碎。這首詩,前一聯(lián)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后一聯(lián)用的是,雖然兩句相對,但是沒有對仗的痕跡。所以說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作者簡介:

  王之渙(688年—742年),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更是千古絕唱。

《登鸛雀樓》古詩11

  教學目標:

  1、理解古詩,體會詩人描繪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王之渙本人和他的《涼州詞》、《送別》這兩首古詩,并能背誦這兩首古詩。

  教學重點:朗讀背誦《登鸛雀樓》,能背誦《涼州詞》、《送別》。

  教學難點:理解詩人所要描繪的意境和詩中告訴人們的道理。

  教具準備:PPT課件,古詩新唱視頻資料

  教學過程:

  一、師生問好,喊班級口號:“天天有進步,人人在成長!”教師對學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這節(jié)課都會有進步。

  二、圖畫導入,了解詩意

  1、導語導入:老師知道小朋們友們非常喜歡畫畫,上課前老師找到了這樣一幅畫。

  (師出示登顴雀樓課文插圖)

  2、誰能根據(jù)這幅畫編一個故事或說一段話?

  生交流。

  3、教師(邊指圖邊講)在我國唐朝,有一位大詩人,名叫王之渙。一天傍晚王之渙來到黃河岸邊,他看到夕陽挨著群山慢慢落下,像個大紅球,染紅了天邊,滾滾的黃河水浩浩蕩蕩流向大海。詩人感到,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還不滿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遠處的風景又是什么樣的,只可惜站在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個辦法讓詩人王之渙看到遠處的風景嗎?

  學生動腦想辦法。

  4、如有學生提出可以登上旁邊那座樓時,教師相機講解:這座樓它叫鸛雀樓。板書“顴雀樓”。誰來叫叫它的名字?

  學生齊讀“鸛雀樓”。

  5、同學們,課題中就出現(xiàn)了兩個生字寶寶,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字“雀”,怎么讀?你怎么記住它?“樓”呢?

  學生交流識字方法。

  6、很好,我們開課就先認識了兩個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進步,為自己鼓掌。知道這個樓的名字怎么來的嗎?課件出示鸛雀樓資料。

  7、同學們,我們接著來替詩人想辦法,詩人僅僅登上這座樓就能看到遠處的風景嗎?那我站在樓的一層,行嗎?

  生(齊):登到最頂層!

  師:誰知道為什么登上鸛雀樓就能看到遠處的風景呢?

  生:因為站得高就看得遠。

  8、你說得太好了!詩人王之渙登上鸛雀樓后,明白了這個道理,想要看得更遠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寫了一首詩,題目就叫:《登鸛雀樓》(板書課題)

  (利用小學生喜歡繪畫的特點,教師以畫的形式再現(xiàn)了這首古詩的內(nèi)容:“鸛雀樓、高山、夕陽、詩人、黃河”,并啟發(fā)學生看圖說話,說出詩意,理解這首古詩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遠。使學生對作者、詩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進入到古詩的學習中。)

  三、指導朗讀古詩。

  1、 出示詩人,了解詩人。

  2、 課件出示古詩。教師示范讀古詩。

  (不少學生躍躍欲試,因為他們在一年級就已經(jīng)背過。)

  3、請會背的同學一起背。

  4、 哪位小老師能上來教一教大家?

  5、 出示節(jié)奏讀,學生按節(jié)奏來讀。

  6、 指導學生平仄讀古詩。

  7、 學生齊讀(背誦古詩)

  過渡:剛才老師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經(jīng)能背誦這首古詩了,現(xiàn)在請小朋友閉上眼睛,來欣賞一段優(yōu)美的樂曲,邊聽邊想詩描繪的畫面。(學生閉上眼睛,在優(yōu)美的古箏曲中,隨老師的提示進行想象畫面。)

  四、學習古詩。

  1、同學們,你們剛才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自主交流。)

  2、(出示古詩的前兩句)詩人看到了什么?“白日”是什么意思?“依”又是什么意思?換個詞語來解釋一下。

  3、讀一讀前兩句來。

  4、(出示詩的后兩句)詩人看到了如此美景,他想到了什么?(生齊讀后兩句)“欲”是什么意思?“千里目”呢?

  5、你能用自己的話把詩的'意境給描述一下呢?

  6、從王之渙的詩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學生自由談談。

  五、出示谷建芬老師的古詩新唱《登顴雀樓》。

  學生邊聽邊學著唱歌,還可以配上自己的動作。

  六、背誦古詩,拓展延伸。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首新的古詩《登鸛雀樓》,詩的后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告訴我們站得高望得遠的道理,他意在告訴人們要不斷進取,奮發(fā)向上。同學們,請大家把詩的后兩句寫在自己的積累本上。當然,詩人王之渙他其實以邊塞最為出名,我們今天來了解一下他的邊塞詩《涼州詞》。(課件出示)

  1、 教師簡單介紹古詩的背景。

  2、 教給學生詩的節(jié)奏和停頓。

  3、 學生練讀。

  4、 自由背誦。

  其實,王之渙有一首詩也很有名,這是一首送別詩,題為《送別》。出示古詩,教師范讀,領讀,學生自由讀并背誦下來。

  (新課標強調(diào):語文課程應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唐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精粹,課堂教學不能僅限于背誦這一首古詩,而要把本詩作為一個例子,一個引子,引導學生積累更多的古詩。比賽調(diào)動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又是展示本領的一個好機會,學生興趣盎然,高潮又起。)

  出示:

  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送 別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學生群情激昂,背誦熟練而投入。)

  七、同學們,你們背得太投入了,把掌聲送給自己。唐詩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精髓,相信大家還能背許多唐詩,將來一定也會寫出很多好詩,說不定也會成為一名大詩人呢!最后老師祝大家:學習更上一層樓!

  八、學生在充滿期待中下課,并喊出班級口號:“我成長我快樂!”

  (好的課堂小結(jié)不僅能點明本課中心,而且能調(diào)動學生課后學習的積極性,使本課留下無窮韻味,在學生心中產(chǎn)生深遠影響。背詩比賽僅僅是一個展示的過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詩,比賽取得更好的成績,功夫必須下在課外,而小結(jié)時教師的拓展延伸必會在學生中掀起一股背誦古詩的熱潮。)

  附參考資料

  ★鸛雀樓,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建在山西永濟縣(原山西蒲州),前臨中條山,下瞰黃河,樓高三層,建成時有鸛雀在上棲息,后被河水沖沒,目前正在重建。

  ★王之渙,唐代著名詩人,他寫的有關西部邊疆的詩特別有名,其詩用詞十分樸實,但意境極為深遠。其中《登鸛雀樓》、《涼州詞》、《送別》最著名,詩中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和“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都是流傳千古的佳句。

  望廬山瀑布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能正確讀寫“廬、瀑、爐、疑”4個生字。

  2、有感情朗讀《望廬山瀑布》,背誦并默寫。

  3、理解詩句,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感受詩句的優(yōu)美,品味詩人用詞的精妙,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畫面,吟誦古詩想象意境,理解詩句,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邊讀邊想象畫面,品詞賞句,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感情。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流程】

  (一)揭題:理解詩題,知曉詩人。

  1、談話激趣:

  師:同學們,大家肯定知道唐代大詩人李白,他號稱“詩仙”,五歲時就開始讀書習字,讀了很多書,二十六歲起離鄉(xiāng)遠游,走了大半個中國。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望廬山瀑布》就是他暢游廬山后寫下的。

  2、揭題:指課題,齊讀。

  誰知道詩題的意思?

  ①什么是瀑布?誰看見過?

  瀑布是沖陡峭的高山上傾瀉下來的水流,遠看象一塊白布垂掛在山前。“瀑”字是什么結(jié)構(gòu)?齊讀:“瀑布”。

  ②知道廬山在什么地方嗎?

  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邊。廬山的瀑布更是舉世聞名。現(xiàn)在就請小朋友們跟著老師隨著詩仙李白一起去廬山游覽一番吧!

  (二)初讀:疏通句讀,初知詩意。

  想游覽啊,老師這里有個要求,如果能把古詩正確的讀出來,就馬上帶小朋友們?nèi)ィ?/p>

  1、讀準字音,認識生字

  ①請同學們看大屏幕或書自由朗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

  ②認識生字:相機區(qū)別“廬、爐”

  ③指名讀整首詩,糾正、齊讀。

  ④指導學生讀出詩的韻律美。

  讀古詩特別要讀出詩的韻律美,韻腳一定要讀準,讀到位。(如“煙”“川”“天”)誰能把這首詩再讀一遍。

  ⑤出示詩的停頓及重音,誰能讀出古詩的節(jié)奏美?

  望/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1) 指名讀

  (2)男、女生賽讀

  (3)全班齊讀

  (4)師配樂讀

  2、圖文結(jié)合,畫中會意

  ①讀著讀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想去游覽一番嗎?觀看廬山風光片,飽覽廬山秀美的風光。

  師解說:廬山山峰重疊,非常雄偉壯麗。其中有一座山峰叫香爐峰,因為山上常有云霧籠罩,在陽光照耀下有紫色霧氣升騰,像正在焚香的香爐一樣,故取名香爐峰。看這就是著名的香爐峰。廬山一年四季景色優(yōu)美……

  (三)再讀:想象畫面,領悟詩情。`

  1、站在這樣極具震撼力的瀑布前,詩人李白的心情非常的激動,請你們再去細細地讀古詩,想想看自己從詩句中讀懂了什么?望廬山瀑布優(yōu)質(zhì)課教案設計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1)“飛”、“直”寫出了瀑布的什么特點?

  水流快、山勢陡真有三千尺嗎?這是一種什么修辭手法?(夸張手法)長長的水流,飛快地從山上直瀉而下。

  (2)補充“銀河”、“九天”各指什么?銀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現(xiàn)出一條明亮的光帶,夾雜著許多閃爍的小星;看起來像一條銀白色的大河。九天:天的最高處。古人認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稱為九天。詩里形容極高的天空。

  (3)“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詩句的意思是什么?疑:懷疑真讓人懷疑是天上的銀河流到了人間。

  (4)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句的意思。由瀑布到銀河,這是作者的一種奇特的聯(lián)想;將瀑布的高大、急的特點展示無余。

  (四)吟讀:細品詩韻,抒發(fā)胸臆

  請小朋友們再讀古詩,在充分感受詩人豐富想象力的同時想想這首詩里有哪些字用得特別妙?

  預設一:“生”字的妙用

  師:“生”字是什么意思?詩人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

  香爐峰被煙霧籠罩,在陽光的照耀下,一團團紫煙不斷從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勝收。“升”字僅僅只能看到煙霧升起,不一會就散去;而“生”字還含有“產(chǎn)生”的意思,這說明香爐峰始終處于云霧繚繞之中。

  預設二:“掛”字的妙用

  誰能把瀑布掛在山川前面? 生讀。

  (1)學生交流。

  (2)老師引導學生體會大自然的神奇,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小結(jié):你看,仔細一品,這首詩的每一個字都閃爍著金子般的光芒,這就是古詩的語言美。

  (3)此時,你就是大詩人李白,你的眼前出現(xiàn)了這樣的景象:萬丈青山襯著一道白銀,瀑布飛騰奔涌,傾瀉直下,你想怎樣吟誦這首詩?(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習慣或坐或立,也可以加動作,有感情地讀詩。)

  (4)寫一寫

  (5)過渡:這么美的詩,這么美的語言,我們應該好好朗讀一番。

  (6)個讀、配樂朗讀。

  (7)背誦:聽著你們的朗讀,讓老師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大自然真是神奇,造就了如此美景,感謝李白又給后人留下了這膾炙人口的詩篇。各位小詩人,如此美景,讓我們盡情抒發(fā)吧。誰能將古詩背誦下來了呢?

  (五)拓展:贈送詩文,課外延伸

  1、小朋友們真棒,老師從小朋友們的吟誦中不由自主想起了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的一首描寫瀑布的詩歌,現(xiàn)在老師把這首詩歌送給大家。(課件出示瀑布整首詩,配樂朗誦)

  還沒看見瀑布,先聽見瀑布的聲音,好像疊疊的浪涌上岸灘,又像陣陣的風吹過松林。

  山路忽然一轉(zhuǎn),啊!望見了瀑布的全身!

  這般景象沒法比喻,千丈青山襯著一道白銀。

  站在瀑布腳下仰望,好偉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時時來一陣風,把它吹得如煙,如霧,如塵。

  2、老師這里還有一首李白寫的詩《望天門山》,喜歡嗎?請自由讀一讀。

  (六)、作業(yè)

  1、背誦《望廬山瀑布》

  2、課外收集李白的詩,讀一讀,背一背。

《登鸛雀樓》古詩12

  這次教學活動是我第一次在大班級教授古詩詞,因此我提前準備了詳細的教案。在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需要反思和改進。

  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古詩詞的語言和意境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我在講解古詩的同時,加強了課堂互動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積極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以此來拓展他們對于古詩詞的認識。同時,我還在課堂上設計了游戲活動,讓學生通過游戲來加深對于古詩詞的記憶和理解。

  我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有部分學生對于登鸛雀樓這首古詩詞不感興趣,因此,我便開始從古人登高望遠的文化背景入手,通過引導學生了解歷史背景和文化內(nèi)涵,使得學生們對于古詩詞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和好奇心。

  這次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我深刻認識到了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和自身的不足之處。我將繼續(xù)努力,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詩詞的魅力。同時,我也會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興趣愛好,為學生打開更多的知識之門。

《登鸛雀樓》古詩13

  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古詩內(nèi)容,并嘗試用語言大膽表達。

  2.學習整首吟誦,感知古詩的韻律美。

  準備:

  畫有古詩內(nèi)容的'圖畫、《登鸛雀樓》課件、自制古詩掛圖四、活動過程:

  (一)通過圖畫初步理解古詩內(nèi)容。

  1.出示第一幅圖(1)提問:你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師用概括性語言總結(jié):

  陳老師看見了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站在高高的鸛雀樓上,你抬頭看那天邊,一輪落日,伴這群山漸漸落下去。

  (3)小朋友也來用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陳老師用完整的話說了,現(xiàn)在請小朋友也來跟著老師來說一說吧!

  二、觀看課件,學習吟誦古詩《登鸛雀樓》。

  1.今天陳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首古詩《登鸛雀樓》,我們一起來念一念。(3遍,和古詩解釋)2.教師出示古詩掛圖,引導幼兒指字認讀。(變換節(jié)奏念)三、用肢體動作來吟誦古詩,并感知韻律美。

  1.請小朋友想一想,然后用你最喜歡的方式來吟誦古詩《登鸛雀樓》。

  2.請幼兒來表演。

  3.幼兒自由結(jié)伴進行游戲。

  那現(xiàn)在請小朋友們找到自己的朋友一起商量,用你們最喜歡的方式來吟誦古詩《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古詩14

  《登鸛雀樓》原詩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翻譯

  夕陽依傍著西方的山巒漸漸地往下落,滾滾的黃河水向著大海滔滔地奔流。

  你如果想要把這千里的風光和美景看個夠,那就要不斷地向上攀登更高一層的城樓。

  《登鸛雀樓》賞析

  這首詩的亮點在于“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兩句詩蘊含著“只有站得高才能望的遠”的人生哲理,表達了詩人對于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詩的前兩句描繪了夕陽傍著青山緩緩落下和黃河奔涌著流入大海的景象,氣勢磅礴,景觀壯美,給人心曠神怡,心胸開闊的感覺;詩的后兩句,是寫詩人登高望遠的`感受,詩人由描寫景物引發(fā)道理,只有站得高一點,才能欣賞到更多美麗的風景,同樣地,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也要站得高一些才能看得更遠,思考得也更為深入。全詩寫景優(yōu)美,說理深入淺出,讓人回味無窮。

  作者簡介

  王之渙在公元688年出生于晉陽,字季凌,是唐朝鼎盛時期的著名詩人,王之渙的一生性格非常豪放,經(jīng)常自己在家中練劍和吟唱一些悲傷的曲子。

  他所寫的一些詩篇,也經(jīng)常被當時的一些樂工拿去制作成歌曲,王之渙在唐朝時期曾經(jīng)名動一時,經(jīng)常與高適和王昌齡等人一起作詩吟唱。

《登鸛雀樓》古詩15

  《登鸛雀樓》教學片段

  師:老師開始朗讀了,請各位小評委注意聽!

  生(鼓掌):給老師打一百分!

  師:謝謝同學們!大家為什么給老師打滿分?

  生:因為老師讀得很好!

  師:好在哪兒?

  生:老師的聲音很響亮。

  生:老師有的地方讀得快,有的地方讀得慢,“白日”連起來,“依山盡”讀得很慢,“黃河”這兒又停了一下,“入海流”每一個字都讀得很重。“欲窮千里目”聲音最高,“更上一層樓”這一句讀得一個字比一個字高,就象在上樓梯一樣。

  師:聽得多仔細!沒想到老師的秘密都讓你們發(fā)現(xiàn)了!

  師:現(xiàn)在我們跟著詩人來看看“白日依山盡”是一番什么樣的景象。出示師收集的課件資料。

  畫面一:多美的景象呀!你們知道這是什么時候的太陽嗎?課文中稱傍晚的太陽叫什么?那么這行詩句,該讀得快些還是讀得慢些?哪位小朋友愿意來試試?(個別讀,小組讀)

  師:除了看到夕陽下山的美景,詩人還看到了什么景象?(黃河)

  黃河水進入大海又是一番什么樣的景象呢?請看——

  畫面二:(敘述:奔騰咆哮的黃河水、滾滾南來,一直匯入浩瀚無涯的大海。真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呀!)多么壯觀的場面!你們能用朗讀來表現(xiàn)黃河入海的雄渾的氣勢嗎?

  師:這就是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所見到的景色。(板書:看)。美麗的夕陽,連綿起伏的群山,壯麗的黃河!讓我們把上下兩行詩句連起來好好地讀讀。(師生齊讀)

  師:小朋友,詩人還想再看到遠一點的壯觀景色,他怎么做呢?對,上樓,想要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就要更上一層樓。那么書上哪幾行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呢?一起找出來。(齊讀三、四句)。

  師:小朋友,這兩行詩句就是詩人在鸛雀樓上所想到的,(板書——想:)它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誰知道呢?(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板書:登高望遠)這是詩人寫下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這是一句催人上進的句子。那么該怎么讀才能讀出它的積極向上的精神來?(生讀,師評)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

  在教學古詩《登鸛雀樓》一課時,我先指導學生觀察版畫,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讓學生形象地感知詩人站得越高,看得越遠。再來我借助課外資料的演示引導學生入情入境,使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如學習“白日依山盡”時,我通過媒體演示,讓學生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進一步理解了“白日依山盡”。在教學“黃河入海流”時,我讓學生通過媒體觀看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通過借助課外資料充實課內(nèi)知識,從而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磅礴氣勢,進而感受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遠”這首古詩中要闡明的道理。

《登鸛雀樓》古詩16

  教學目標:

  1.認識“登、更、層、樓”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朗讀詩句中理解詩的意境及蘊含的積極向上的哲理。

  教學重難點:

  1、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2、簡單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含的積極向上的情感。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會背古詩嗎?誰能背給大家聽聽?

  2、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古詩。板書課題。

  3、解題。

  登,是登上的意思,學生跟老師一起做“登”的動作。還有“登”什么呢?

  標注“鸛”的音節(jié),是什么音節(jié)?(整體認讀音節(jié))。看偏旁,有鳥字,你還知道帶“鳥”的偏旁的字嗎。“雀”也是一種鳥,我們知道什么“雀”?(麻雀)。鸛雀是一種鳥兒,樣子像鶴。(課件展示鶴)

  在山西省永劑縣有一座樓,常有鸛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們稱這座樓叫“鸛雀樓”。 登鸛雀樓,就是登上鸛雀樓。

  4、師:有一天,王之渙登上鸛雀樓,他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寫成了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呢?我們學完之后就知道了。(出示課件展示此詩)

  二、 自讀課文,學習生字。

  1、解讀詩人。紅線表示什么?教學停頓。

  2、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多讀幾遍,也可以問老師。

  3、反復教讀停頓、讀詩。

  三、品讀詩句

  1、讀完這首詩,你們知道寫了什么嗎?

  讓我們先來看看這幅圖,圖上畫了什么呀?看了之后感覺怎樣?

  2、我們再來仔細地讀詩,出示“白日依山盡”,指名讀。問:白日指什么?通過圖理解意思。(太陽)

  太陽怎樣呢?看圖,太陽去干什么了?誰能試著說一說?(太陽下山了)

  “太陽下山了”也叫夕陽,夕陽曾經(jīng)用來形容老年人。北京有一個電視節(jié)目叫《夕陽紅》

  夕陽下山圖美不美? 美,漂亮,你能把這一行詩也讀得美美的`呢?指名讀,齊讀。

  3、那第二行寫的什么呢?出示“黃河圖”,問這是什么?

  黃海去哪里了?指名說。

  師說:黃河入海,氣勢磅礴,來勢兇猛,非常壯觀。用詩里的話說叫什么?一起說(黃河入海流。)

  曾經(jīng)有很多人都歌頌過黃河,老師這里有一個詩朗誦《黃河頌》一起欣賞。

  指名讀出氣勢。

  4、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正挨著群山下沉,腳下的黃河水正滾滾流入大海。詩人觀察的視野是多么開闊呀!這景象是多么壯麗啊!我們把這句話連起來讀讀,好好的欣賞一下這種壯麗的景觀。

  5、真有氣魄呀!此時的詩人他在鸛雀樓,看著這樣壯觀的情景,會想什么,引讀“欲窮千里目,”

  欲:想要。窮:盡。千里目:看到更遠的地方。更:再。

  師翻譯:如果想要把更遠的地方看盡。需要怎么樣呢?

  為什么要登上更高的一層樓呢?站在原地就看不見了嗎?

  (如果站在原地的話,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如果登的高,會看的更遠。)

  四、拓展延伸

  還有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層樓?

  小結(jié):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包括小朋友們學習也是,想要得到更多,都需要更上一層樓,都需要更加努力才行!我們再來讀讀這句話,讀出對這句話的新的理解、感受,好嗎?自由練習,賽讀,齊讀。

  五、情境中指導背誦

  1、小朋友讀得多好呀!讓老師更喜歡這首詩了。我們把它背下來好嗎?這首詩先寫——是詩人看到的,再寫——是詩人想到的,非常好記,是吧?誰來背?

  2、帶上動作,你已經(jīng)是詩人了。

  六、古詩配畫

  1、學生畫畫,教師巡視指導。

  2、投影儀顯示繪畫好地作品。

  七、作業(yè)

  背誦古詩,完成繪畫。

《登鸛雀樓》古詩17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注釋

  ①鸛雀樓:唐代名勝,舊址在今天的山西省永濟市西南,因當年常有鸛雀棲息而得名,今已不存。

  ②白日:將要落山的夕陽,受云彩的籠罩,顏色有些淡。

  ③依:傍,靠著,挨著。

  ④盡:沉沒,消失。

  ⑤窮:窮盡,在此有看得極遠的意思。

  ⑥更:再。

  譯文

  太陽依傍著群山漸漸下沉,黃河日夜不息向著東海奔流。

  要想看到更遠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層高樓。

  賞析

  這首詩描寫了登高望遠的情景,從中表現(xiàn)出詩人不凡的胸襟和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

  前兩句寫所見:“白曰依山盡"寫遠景,寫山;"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這兩句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人筆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

  而我們在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后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

  這兩句詩,既別有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

  全詩表面上看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實際上含意深遠,耐人尋味。這里飽含詩人積極進取的精神和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

【《登鸛雀樓》古詩】相關文章:

登鸛雀樓古詩詞鑒賞11-01

《登鸛雀樓》古詩詞鑒賞11-22

《登鸛雀樓》古詩詞鑒賞08-20

【實用】《登鸛雀樓》古詩詞鑒賞08-21

登鸛雀樓古詩詞鑒賞匯總[4篇]11-22

《登鸛雀樓》說課稿11-03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10-14

《登飛來峰》古詩鑒賞03-29

登黃鶴樓古詩的原文02-07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偷偷做久久久久网 | 亚洲欧美国产老妇精品 | 日本欧美国产中文字幕 | 欧美国产伦久久久久 | 中日韩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五月天AV在线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