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抗震救災精神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抗震救災精神心得體會1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念天地之悠悠,人類史也不過如白駒過隙;相對于無限的宇宙,我們無可否認人之渺小。所以,某種程度上說,人類歷史,就是一條艱難蜿蜒前行的道路。像風刀霜劍、山崩地裂等等,千百年來,常伴人類行路之旁。但也正是環境的“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之磨煉,讓人類越來越堅強——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中華文化和中華精神的閃亮,亦彰顯此一道理:精神家園,玉汝于成。
且不言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抗擊天災人禍,最終走向勝利的歷程,僅以當代中國抗震救災中所表現出的大無畏意志,便是艱難困苦中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共襄未來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它更成了中華民族精神力量的永恒來源。像“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蘆山地震等抗震之眾志成城的場景,以及災后萬眾一心的重建歷程,都凝結和形成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它也自然而然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閃耀于“中國精神”的王冠之巔,激勵著中國人民鼓起風帆、面向未來。
災難亦有時,痛苦也會慢慢湮滅,但自然與歷史的周期率,仍可能規律性的發生。像自然災害,有時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甚至,一些人為災害,也可能因我們的記憶抹去過快而再次發生。因此,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特別是那些讓我們戰勝千難萬苦的經驗、意志與精神,更是我們應永遠記取的珍寶,它是我們縱觀古今、連接未來必不少的鏈條和支柱。
因此,將那些“抗震救災精神”,通過一定的形式,如文藝作品,讓其再現,并教育一代又一代后人,從中吸取精神的營養,讓后人走得更穩、更好,讓我們的精神家園更加固若金湯。這其中,人民藝術家們的`責任重大。我們常說,藝術家要深入生活,要融入時代。當然,表現小我,也是時代的側映,但是,如果藝術工作者總是將身心囿于偏狹的小我之域,就難以看清時代的張力,無法親近時代澎湃的精神,就難以把諸如中國人民“抗震救災精神”的偉大,得以展現于天地間。
像汶川等抗震與重建的過程,不僅是一場中國人民戰天斗地的物質重建過程,它更是一場精神家園的精耕深構歷程。當我們的藝術工作者,能真正深入重建的災區,從環境的改變,前后的對比;災區人民心靈創傷的撫慰和無畏前行中,就能從中感受到國人感恩深如海、愛心無遠弗界的偉大。當藝術工作者將身心投入其間,把抗震救災精神,融入生活、融進血液,做到見物見人見精神時,就能以藝術的力量、精神的鼓舞,將一個玉汝于成的精神家園,立體地展現于國人的心靈之城上;中國人民的“抗震救災精神”,就會飄揚于重新鼓帆遠航的獵獵旗風里。
抗震救災精神心得體會2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腳有條命,天大的困難能戰勝”——兩條青川農民的標語背后,站著千千萬萬災難壓頂不低頭的英雄群體。在汶川特大地震災難的廢墟上,在倒塌的農舍、廠房旁,一戶人、一群人、千百萬人正揮汗如雨,腳踏實地,用自己的雙手建設災后美好新家園,他們的目光中透出一種震不垮、壓不彎、打不敗的英雄氣概,這是我們愈挫愈勇、攻堅克難、戰勝一切困難的力量源泉。
突如其來的汶川特大地震,給四川災區帶來巨大破壞。災難面前,災區人民不屈不撓、奮力自救。從城市到鄉村,從廠礦到街道,從醫院到學校,歷經險阻的千里大馳援,處處涌動的愛心大奉獻,共克時艱的同心大協作,匯聚成全民族風雨同舟、生死與共的強大合力,凝聚起人民無敵的英雄精神。兩條標語所展現的,正是千百萬災區群眾表現出來的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精神,生動形象地揭示了一個真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群眾是真正的英雄!
回望抗震救災百日攻堅,展望恢復重建千日奮戰,我們更加真切地看到:我們的黨、我們的人民、我們的國家有不畏任何艱難困苦的大智大勇,能夠凝聚起戰勝一切困難的強大力量;只要我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無論下一步的恢復重建多么艱難,我們都有信心、有勇氣、有力量打贏抗震救災這場硬仗,這就是學習抗震救災精神。
從青川農民的兩條標語中,我們可以得到諸多啟示。
一種建設災后美好新家園的主體意識。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無論是改造自然還是改造社會,其主體都是人民群眾。災區群眾是抗震救災精神的創造者和實踐者。搶險救人、過渡安置,我們見證了人民群眾的力量;災后恢復重建,是災區群眾自己的事業,更需要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腳有條命,天大的困難能戰勝”,兩條標語喊出了災區群眾的“主體意識”和“主動意識”。這是災區人民的“宣言書”: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我們是抗震救災的.主人!這是災區人民的“軍令狀”: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用自己的雙手加快建設災后美好新家園!
一種戰勝一切困難和艱險的力量源泉。人民群眾中總是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和無窮的力量。“積力之所舉,即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即無不成也”。如何把千百萬人民群眾的力量凝聚起來,形成建設災后美好新家園的根本動力,這是抗震救災的新形勢對我們提出的新課題。建設災后美好新家園,怎么建、建什么?會面臨哪些新情況新問題?都沒有現成可尋的答案。對于各級領導干部而言,要主動向群眾學習、向實踐學習,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我們必須在思想上尊重群眾,在感情上貼近群眾,在行動上緊靠群眾,真正把群眾當主人、當親人、當老師,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了解實情,體察民情,從群眾中汲取智慧、獲得力量。
一種以人為本、民生為先的思想觀念。災后恢復重建,千頭萬緒,百廢待興,任務十分繁重,最需要恢復和重建的是民生。要凝聚起人民群眾的力量,最需要堅持的是以人為本的思想觀念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思想方法。千日奮戰,我們必須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群眾的愿望和要求作為想問題、作決策、抓工作的根本依據,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科學規劃、科學重建,我們要善于汲取各方意見,傾聽民聲,尊重民愿,體現民意,集中民智,努力使恢復重建的決策過程成為民主決策的過程,最大限度地調動人民群眾重建家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一種腳踏實地、實干苦干的工作作風。災后重建,一磚一瓦鑒民心,一枝一葉系民情。我們要始終與群眾同甘苦、共命運、心連心,切實做到以群眾呼聲為第一信號,以群眾愿望為第一取向,以群眾利益為第一目標,以群眾滿意為第一追求。特別是要像青川農民喊響的那樣,腳踏實地、實干苦干,多辦順民意、解民憂、謀民利的實事。災區各級干部和廣大黨員肩負著特殊的使命和責任,尤其要特別講大局,特別講付出,特別講實干,特別講紀律,真正做到站起身來當傘——為群眾遮風避雨,俯下身去做牛——為群眾鞠躬盡瘁!
總而言之,青川農民的兩條標語揭示一個真理: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只要我們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組織群眾、帶領群眾,與廣大群眾心手相連、同舟共濟,統籌推進“兩個加快”,就一定能奪取抗震救災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勝利!
抗震救災精神心得體會3
四川汶川大地震,讓許多同胞蒙難,也讓國人悲痛不已。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抗擊災難,其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就是“80后”甚至“90后”的年輕人。他們在地震現場無私救人,他們全力以赴奮不顧身地投入到抗震救災的行動之中,捐款、獻血、當志愿者。災難之日、國難之時,他們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他們熱愛自己的祖國和同胞,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現著堅強和成熟,書寫著責任和擔當,傳遞著愛心和希望。在他們身上,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未來和希望。
一剎那的生死巨變,讓年輕的一代表現出了愛國愛家的情懷,表現出了團結互助的力量,表現出了吃苦耐勞的品格,表現出了不畏艱險的精神,表現出了沉著堅強的品性。災難讓這個年輕的群體經受了人生中最嚴重的考驗。沒有慌亂和躲避,他們勇敢、獨立和堅強的青春形象,令國人為之動容,令世界刮目相看。
在逃生還是救人的生死抉擇面前,很多青少年表現出了超乎平常的無私和無畏。成都市溫江區玉石鄉實驗小學12歲學生陳浩,在地震發生時很快跑下樓梯,馬上就可以到達安全地帶了,卻看見一個女孩處在危險之中,他轉頭向回跑,把女孩推開,自己卻被埋在了厚厚的瓦礫之中。
北川一中高一學生晏鵬本來已經被甩出教室,但他又返回教室,想救出困在里面的同學,然而,在他進入教室時,樓房繼續垮塌,17歲的晏鵬被埋在廢墟中。什邡市師古鎮xx中心小學教學樓轟然倒塌的時候,該校一年級女教師袁文婷為了拯救學生,一次又一次沖進教室,柔弱的雙手抱出了一個又一個孩子。當她最后一次沖進去后,樓房完全垮塌了。今年,她26歲。
在抗震救災的隊伍中,年輕人是生力軍,他們不畏艱險,一直奮戰在救災的最前沿。我們看到,年輕的解放軍、武警、消防戰士,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肩扛手刨,在廢墟中救出一個又一個被掩埋的生命。他們在余震不斷,隨時有生命危險的情況下,英勇探路,艱難到達重災點,為受災群眾送去生命的給養。我們看到,年輕的醫護人員,沖在第一線,奮力救治傷病員。我們看到,年輕的新聞工作者,不顧個人安危,深入災區和救援現場,獲取第一手資料,在第一時間把災情告訴中國和世界。我們看到,年輕的`志愿者,不怕苦不怕累,參加現場救人,為受災群眾服務,搬運物資,維持秩序。我們還感受到了年輕一代面對災難的理性和成熟。“80后”作家韓寒自己出資組建了一個小團隊,在大規模救援隊伍進入前就踏進了條件艱險的災區。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向大家呼吁災區需要帳篷和醫療人員,并理性地告誡大家不要隨便涌入災區,避免危險和給救援“添亂”。
在經歷了家園被毀、痛失親人的懼怕和悲傷后,中國年輕的一代真切感受到生命的可貴與厚重,領悟到親情的可貴和人生的責任,明白了人生的許多艱難險阻要獨自去承擔,不能畏懼困難,更不能消極等待。克服困難的過程,也使年輕一代汲取了巨大的精神能量,在自救的同時,他們懂得了關心和幫助別人。面對災后的廢墟和等待救援的同胞,他們更深刻地理解了同情和回報。經過災難,他們更加勇敢、熱情、自覺。
少年強,則中國強。中國的有志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壯哉,青少年!
抗震救災精神心得體會4
災后重建,百廢待興;千日奮戰,路在腳下。
災后恢復重建需要大力弘揚抗震救災精神,充分發揮災區人民的主體作用。從“5·12”山崩地裂的那一刻起,四川便進入了一個極為特殊而關鍵的時期。自強自立自救的精神與堅定堅強堅韌的意志相互激勵,我們勇敢地從地震廢墟中站起來,強忍悲痛,自救互助,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我們從災難中學習,從災難中汲取信心,堅持一手抓抗震救災,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把抗震救災精神轉化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重建家園的堅強意志,轉化為推動科學發展、加快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的強大力量。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青川縣黃坪鄉棗樹村村民喊出了災區人民用自己的雙手建設災后美好新家園的共同心聲:“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腳有條命,天大的困難能戰勝”!帶著泥土和草根的芳香,兩條樸實無華的標語展現出災區人民昂揚向上、自強不息、腳踏實地、實干苦干的精神狀態。
災區人民是抗震救災精神的創造者。大災之后的恢復重建,是一個原地起立的過程,是一個發展起跳的過程,既具有抗震救災普適的共性,也具有從災區實際出發的鮮明個性。抗震救災的精神取向,應該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普遍行為和社會實踐中得到張揚。青川農民的兩條標語使我們更加清楚地看到,汶川大地震,震出了億萬國人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認同,震出了災區人民的堅強意志,更激發了災區人民用自己的雙手加快建設災后美好新家園的創業精神、拼搏精神、英雄精神和科學精神。
兩條標語——一種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災后恢復重建不僅要著眼于當下災區急需恢復的基礎設施和災區群眾急盼回歸的日常生活,還要以長遠的眼光、人性的視角、科學的舉措,謀劃災區未來的持續發展。作為一場攻堅戰,不能沒有“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總動員;作為一場持久戰,不能沒有“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自主創業。走進今日災區,田坎上,河灘頭,公路旁,到處可見自搭自建的過渡安置房,到處可見災區群眾不等不靠、重建家園的忙碌身影。廢墟上站起的四川災區,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群眾都有一種共同愿望,那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抓住恢復重建的機遇,重塑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機制,培植自我再生的造血功能。
兩條標語——一種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的拼搏精神。山高水急的巴蜀大地培育了四川人民敢為人先、智慧包容、自強不息、堅韌奮進的人文精神,形成了四川人民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獨特品格。在這次地震災難中,四川人民特別是災區人民表現出無比堅強勇敢、不怕困難、百折不撓的精神。山垮了,路毀了,水斷了,房塌了,糧沒了,但災區人民并沒有被突如其來的災難嚇倒。他們知道,危急時刻,生死關頭,團結就是力量,堅持就是勝利。“不拋棄,不放棄”;“有手有腳有條命,天大的`困難能戰勝”。從災難中活下來的災區人民更加懂得吃苦耐勞,更加懂得拼搏求生,更加懂得感恩圖報。用災區群眾的話說:雙手在,希望就在;腳踏實地,一切可以從頭再來!
兩條標語——一種泰山壓頂不彎腰的英雄精神。汶川地震災難彰顯四川人民的英雄本色:越是苦難越是堅強,越是苦難越是團結,越是苦難越是奮進。山搖地動間,9歲的小學二年級學生林浩從廢墟上爬出來,奮力救出兩個同學;三歲多的郎錚從廢墟中被抱出來時,一個敬禮感動中國;埋在廢墟下的女孩鄧清清打著手電筒看書,這一幕感動世界——他們的原生態行為,傳承著一種大無畏的 “川軍精神”。一個外國記者在綿竹災區采訪,親眼看到失去房屋、家人和財產的農民用自己的雙手重建家園,認為“中國農民是人類的一座豐碑”。青川農民的兩條標語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正是這樣一種不彎腰、不低頭、不服輸的英雄精神。
兩條標語——一種以人為本、尊重自然的科學精神。汶川大地震讓我們真正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威力,也讓我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在大自然中的位置。人生在世,要讓自己的血肉之軀得以保存,更要用自己的雙手做事。面對地震災難,逝者已去,活下來的人不但要挺起脊梁,奮起工作,而且要努力把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更為重要的是,要與自然和諧共生,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穿越災難,重建家園,災區人民更加懂得珍惜生命,更加懂得尊重科學,更加懂得求真務實。災后恢復重建,任何形式主義和形象工程都是對人民的犯罪,必須堅決杜絕。
青川農民的兩條標語,讓我們看到了災后重建的美好明天!
抗震救災精神心得體會5
和死亡就只隔了那么薄薄的一扇門,推開死亡的門,就再也回不到生了,生命是如此脆弱和無常,2008年,中國人才從雪災的陰影中走出,孰料又是天災,四川汶川又發生了7.8級地震.“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全軍和武警部隊迅速出動,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災。
看到躺在廢墟中血肉模糊的人們,看著那驚恐失魄的孩子,看著千千萬萬擔驚受怕的群眾,善良的人們以一種感同身受的心情、守望相助的擔當精神,表達著悲憫、傳遞著溫暖、釋放著堅強和信心。電話、短信、網絡千方百計地傳遞著人間真情,溫馨愛心。
有時候不禁會想,現在的科學技術如此發達,為什么地震局這部門就沒能事先預測出有災難的來臨,而事后的說明又算得了什么了?難道中國的災難預警體系就停滯不前了?如同虛設的存在有什么意義了?
看到生命如此脆弱,有時候也感慨,人什么時候死都不知道,還不如吃好,穿好,盡情享受,瀟灑每一天,別再為難自己,也沒必要為生活精打細算了。一邊是死的悲哀,讓人唇亡齒寒;一邊是生的進取,讓人堅持不懈。看到災難中生死兩茫茫的場面、活著的親人揪心的牽掛,一種震撼的念頭就是:“活著,真好!”讓我們為遇難的不幸人們表示最沉痛的哀悼,向災區的老百姓們寄以最誠摯的問候,希望他們能直面災難,堅強的生活下去!人定勝天,相信這世間還有溫馨的愛!我們有太多的道義責任,奉獻至誠愛心!讓我們一起見證天無情人有情的壯舉!
人生是一個充滿了變數的生命過程,健康和平安只是相對的短暫的,未來具有不可知性。天災、人禍、病痛是我們生命歷程中不可預知的威脅,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未來對于我們而言是一個未知數。那么我們要做得就應該是感恩生活,珍惜現在。人不能沒有目標,動力,上進心,但也要懂得珍惜,知足,釋懷,感恩……
感謝父母,他們給予你生命,撫養你成人;
感謝老師,他們授給你知識,教你做人;
感謝朋友,他們讓你感受到世界的`溫暖;
感謝對手,他們令你不斷進取、努力。
同樣,我們也要感謝痛苦與艱辛帶給我們的財富;
感謝藐視我的人,他喚醒了我的自尊;
感謝傷害我的人,他磨練了我的意志;
感謝欺騙我的人,他增進了我的智慧;
感謝中傷我的人.他砥礪了我的人格;
感謝遺棄我的人,他使我學會了獨立;
感謝背叛我的人,他成熟了我的判斷;
感謝絆倒我的人,他強化了我的雙腿;
感謝災難,讓我們懂得了活著的美好!
我曾聽過烏鴉反哺的故事,因為小烏鴉心存感恩,這個外表丑陋的小生靈竟煥發出無與倫比的光彩。我曾聽過《聊齋志異》的故事,因為狐仙們心存感恩,這些以狡猾著稱的小動物竟顯得如此美麗多情。
不管是動物還是人類,無論是神話還是歷史,因為心存感恩,原本普普通通的故事,竟然變得美麗動人。
只要心存感恩,一粒干癟的種子也能萌芽,最終生長成一片茂密的森林;
只要心存感恩,一條涓涓細流也能壯大,最終匯集成一片蔚藍的大海;
只要心存感恩,一顆冷如冰山的心竅也能融化,最終蕩漾成一絲吹綠柳梢的春風。
【抗震救災精神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抗震救災的標語11-04
抗震救災的標語經典11-08
抗震救災作文09-18
抗震救災的口號08-20
抗震救災口號09-25
工匠精神心得體會 工匠精神心得體會模板05-11
抗震救災宣傳標語11-22
工匠精神心得體會08-18
勞模精神心得體會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