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么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說課稿初中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說課稿初中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處地位和作用:《平行四邊形的判定》緊接《平行四邊形的性質》一節。縱觀整個初中平面幾何教材,它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線、三角形及簡單圖形的平移和旋轉等平面幾何知識,并且具備了初步的觀察、操作等活動經驗的基礎上講授的。這一節課既是前面所學知識的繼續,又是后面學習菱形、矩形及正方形等知識的基礎,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分析:根據學生已有的認識基礎及本課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依據新課程標準確定本課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通過探索平行四邊形常用的判定條件的過程,掌握平行四邊形常用的判定方法.
數學思考:
1、通過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交流等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及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2、使學生掌握證明與舉反例是判斷一個數學命題是否成立的基本方法。
解決問題:通過平行四邊形判別條件的探索過程,豐富學生從事數學活動的經驗與體驗,感受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及解決問題的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合情推理能力,以及嚴謹的書寫表達,體會幾何思維的真正內涵.
(三)教學重點難點分析:行四邊形的判定方法涉及平行四邊形元素的各方面,同時它又與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聯系,判定一個四邊形是否為平行四邊形是利用平行四邊形性質解決其他問題的基礎,所以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定理是本節的重點.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方法較多,綜合性較強,能靈活的運用判定定理證明平行四邊形,是本節的難點.因此在例題講解時,采用啟發式教學模式,根據題目中具體條件結合圖形引導學生根據分析法解題程序從條件或結論出發,由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學生靈活掌握熟練應用各種判定定理會有幫助.
二、教法學法分析:
鑒于教材特點及八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創設思維情境,堅持二主方針(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自始至終處于一種積極思維、主動探究的學習狀態。使課堂洋溢著輕松和諧的氣氛,探索進取的氣氛,而教師在其中當好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決策者、創造者和參與者。同時借助實物教具進行演示,以增加課堂容量和教學的直觀性。
本堂課立足于學生的“學”,要求學生多動手,多觀察,讓學生經歷發現,說明,完善的過程,培養其操作說理、觀察歸納的能力。從而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分析、對比、歸納的思想方法。在對比和討論中讓學生在“做中學”,提高學生利用已學知識去主動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因此在課堂上要采用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的方法組織教學,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體驗參與的樂趣,成功的喜悅。
三、教學程序設計
(一)、回顧交流,逆向思索
在復習了平行四邊形定義和性質,提出判定平行四邊形的方法引導學生探究。
設計意圖:從舊知識問題引入新課, 提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也為下面探究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方法打下基礎。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憊。
(二)探索方法,發現新知
⒈ 提出問題后我安排了如下兩組探索題
探索一、將兩長兩短的四根細木條(或用硬紙片),用小釘鉸合在一起,做成四邊形,如果等長的木條成對邊,那么無論如何轉動這四邊形,它的形狀都是平行四邊形;你能說出這種方法的道理嗎?并與同伴交流。
探索二、若將兩根細木條中點用釘子釘合在一起,用像皮筋連接木條的頂點,做成一個四邊形,轉動兩根木條,這個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你能說出這種方法的道理嗎?與同伴交流。
這兩個問題,讓學生分小組展開討論,此時課堂上營造一種和諧、熱烈的氣氛,在小組討論中教師可鼓勵學生用度量、旋轉、證三角形全等等多種方方法來證明所得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教師還要指導學生進行總結、歸納、在探索過程中鼓勵學生力求尋找多種方法來解決問題,同時還可組織組與組之間的評比,這樣也能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然后由一名學生代表發言,讓學生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后教師和大家一起總結歸納。得出平行四邊形的判別方法:1 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2 兩組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3 兩條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這一教學活動的設計意圖:確保學生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讓學生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自主學習,讓學生從接受知識到探究知識,從個人學習到合作交流。這樣的活動教學將會真正煥發出課堂教學的活力,從而在課堂教學中注入一種新課程理念: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往前走;給學生一個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安排;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
(三)范例點擊,應用所學:為了進一步落實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學懂學會的基礎上融會貫通,我安排了坡度適中,題型多樣的系列題組:
例1、 ABCD的對角線AC,BD交于點O,E、F是AC上的兩點,并且AE=CF.求證四邊形BFDE是平行四邊形.
設計意圖:此題作為本課的例題,要求學生不僅找出判定平行四邊形的`,而且能有條理的寫出證明過程,教師要及時查缺補漏,規范解題格式,讓學生著重講清判斷的理由,起到及時鞏固判別方法的作用。同時也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機動)演練題:在四邊形ABCD中,E、F分別是AB、CD的中點,四邊形AECF是平行四邊形嗎?證明你的結論.
設計意圖:此題作為本課的機動題,時間允許就在課堂完成。本題要求學生不僅找出平行四邊形判定,而且能有條理的寫出證明過程,讓學生反復認識,學會分析,此題完成后,學生已順利達到教學目標。
(四)、隨堂練習,鞏固深化:
1.課本P97“練習”1.
設計意圖:題1的綜合性,靈活性比較強,學生能夠順利解決,對培養他們學好數學的信心大有好處。
(五)布置作業,專題突破1.課本:P100習題19.14,5,
2.選做:P100習題19.110,12
證明:兩組對角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3.預習:探究:還有什么方法可以判定一個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設計意圖:根據新課標精神,“人人學有用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作業時給出有梯度的練習,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需要。而且通過題2的探究,讓學生發現平行四邊形更多的判定方法。為下節課進一步探究平行四邊形的其他判定法方法奠定基礎。
(六).評價分析:本節課教學過程中通過問題設置,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探索,通過對平行四邊形判別方法的討論發現新知,歸納總結,得出結論。本節內容邏輯性較強,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學生在說理上存在一定困難是正常的。但在問題討論、引導發現、鞏固訓練的過程中,師生的信息交流暢通,反饋評價及時,學生與學生積極交流、討論、思維活躍,教學活動始終處于教師的期盼控制中。
說課稿初中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四節內容.。本節內容是對以前所學內容的延伸擴展,是高中物理理學部分的一個重點。進一步介紹矢量運算普遍遵守的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這是矢量運算的工具,同樣是高中物理的基石。
力的合成是解決力學問題的基礎和工具。因此這節課在物理學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關重要。
2、重點與難點
重點:
1.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的概念貫穿本章始末,所以這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重點。
2.對 “力的合成”所遵循法則的研究,需要運用以前所學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因此這個知識點也是本節課的。
難點:“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理解和運用對學生的遷移知識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所以,這個知識點是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學目標
A、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從力作用的等效性角度說出合力、分力的概念;
(2).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3).運用作圖法和直角三角形知識求共點力的合力;
(4).指明合力大小和分力的'關系
B、過程與方法目標
(1).說出等效思想的價值。
(2).評價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所用到的探究方法,應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物理問題。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列舉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應用到力的合成的現象,并建構起簡單的物理模型加以分析。
三、學情分析
任教班級學生是高一學生,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成;在高中已學習位移、加速度等矢量,學習了力的圖示和三種基本性質力,這些都對本節內容起了良好的鋪墊作用。
四、教學方法
高一學生具有一定抽象思維,但也需要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我采用探究實驗法為主進行教學,同時輔以啟發式教學,并輔之以電教多媒體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親自去體驗、去探究、去得出結論,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四、教學過程
1、新課引入:
以創設真實情境導入新課。學源于思,思源于疑,由書上兩個小孩提水為什么會和一個大人提水產生相同的效果的漫畫,引出合力與分力的概念。讓學生思考、列舉生活中和教學中遇到的利用等效替代來解決問題的例子,加深對等效替代思想的理解。再通過設問:在提水的例子中大人用的力與小孩用的力在大小和方向上有著怎樣的關系呢?引出下一個環節:探究活動
2、探究活動:
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下,讓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合理猜想,可能會有學生猜想合力一定大于分力,合力等于分力之和等。為打破學生對‘合成就是求和’的思維定勢,這時教師適時的進行實驗演示:用彈簧測力計拉鉤碼,模擬大人、小孩提水桶的例子,使學生認識到合力與分力不是簡單的代數和的關系,似乎還和夾角有關,如何探究他們之間的關系呢?進入下一個活動環節“設計實驗,進行實驗”
如何進行實驗?學生面對器材可能會覺得無從下手。
此時教師首先演示互相垂直的兩力的合成,為學生的探究作鋪墊。然后讓學生討論
A實驗的目的是什么B怎樣保證合力與分力等效
C力的大小怎樣知道D力的方向怎樣確定
對四個問題的討論,使學生對探究的各個環節印象開始清晰起來。
學生分組實驗,互相合作,記錄角度合力,分力,及分力方向等。教師巡視解惑。
3、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學生探究之后,請每一組同學在白紙上作出分力和合力的圖示,以分力為鄰邊做出平行四邊形,畫出分力所夾的對角線,看看合力與對角線是否重合,匯報結果,教師補充總結。得出結論:平行四邊形定則 (播放動畫)加深理解。
4、例題分析,強化主題
1、例題:運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互成角度的兩個力的合力。
力F1=45N,方向水平向右。力F2=60N,方向豎直向上,用作圖法求解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教師要引導學生規范作圖,得出合力,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作圖習慣
2、閱讀課本63頁兩圖,強調: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只適用于共點力
5、課堂互動
帶同們玩一個游戲,準備一根繩子,兩邊分別站著四五位同學,同學們分別往兩邊拉,教師在繩子的中間輕輕往自己這邊一拉,兩邊的同學都被我給拉過來了,讓同學們建構起簡單的物理模型,并加以分析,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讓同學們能夠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6、布置作業
為了讓學生真正掌握平行四邊形定則,減輕學生的負擔,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時間,作業量控制在一般學生15分鐘的時間,因此,作業為課后第二題和自作合力隨著分力的方向變化而變化的演示教具。
說課稿初中 篇3
一、評教學目標:
任老師能充分理解教材,把握教材,課中能緊緊圍繞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去選取材料和開展活動。
二、評教學重、難點:
任老師借助多媒體課件提供的平臺,根據初中生好奇善動的特點,教學過程中有條理、輕松愉快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突破了重難點,基本達到了課前預期的目的。
三、評教學方法:
任老師的這節課,體現了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學中將討論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教學方法融為一體,通過觀看圖例、情景分析等加強了師生間的互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展了知識,擴大了知識容量,使學生在一節課中掌握或接觸了更多的知識。
四、評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中,任老師創設情境,通過復習上一節《正確認識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引出本節課,直接的導課簡單明了。
2.任師在體現學生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性、積極性這方面做的比較好。她能圍繞學習目標,出示了精心設計的問題。讓學
生帶著問題再次認真閱讀教材,學生的閱讀要圖文結合,邊讀邊思,讀不懂的地方可以作出標記。
3,任老師能在教學過程中把課內基礎知識與課外熱點相融相通,堅持理論聯系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真正讓學生走向社會,把時事請進課堂。使學生在實際的情境中展開有效的學習,通過對生活的感受和體悟,激發學生關注社會現實和參與社會生活的熱情,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很輕松的理解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
以上是我認為任老師在上課過程中所呈現給我們的閃光點,更是值得我們所有教師學習的地方。
初中八年級政治評課稿篇二:《撐起自我的保護傘》評課稿
聽了康超老師的《撐起自我的保護傘》一課,我收獲了很多,這節課從整體上來說是一節很成功的示范課。他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并營造了一個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學生在交流中提高學習能力。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具體評價康超老師的這節課。
一、評導入部分
康老師通過播放視頻以及背景音樂的烘托,創設了一種觸目驚心,哀傷的情境,讓學生在悲傷的氛圍中感受缺乏自我保護知識的慘痛后果,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加強自我保護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接著他讓學生列舉其他的意外傷害,使學生意識到傷害無處不在,要提高自我防范意識。情境導入,更加讓學生意識到自我保護的重要性。
二、評教學過程
1、在自護知識知多少的環節中,他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其進行取舍,聯系學生實際,準備了一些生活中會遇到的問題,組織學生分組進行探討,意在使學生了解掌握一些防災自護的知識和方法,學會用知識守護生命。這是突破教學重難點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他精心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在生生互動、合作探究中,達到集思廣益,了解相關自護知識的目的,教師及時歸納和相關知識的展示便于學生更全面的掌握自護知識。最后在欣賞保護歌中結束這節課的學習,這樣在輕松的氛圍中鞏固了知識并實現了知識的擴展和遷移。
2、本節課的設計思路是把知識與學生的`情感、社會現實、生活實際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課堂氛圍的創設,重點使學生掌握日常生活中自我保護的幾種方法和技巧:正確處理意外事故的方法和技能;正確對待網絡的不良誘惑;正確面對陌生人的關心和幫助。總之,要有自我防范意識,為自己的生命撐起保護傘。因此,要求我們必須冷靜判斷,理性分析,切忌麻痹大意和盲動,用智慧保護自己的生命不受侵害。
3、康老師的這節課主要目的,堅持以學生活動為中心,立足于學生的活動過程、引導思考、理解知識、形成能力。同時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互助學習的過程,切身體驗到自我保護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其情感,特別是通過生活中遇到的幾種事例,加深了學生的體驗,使學生掌握自我保護的方法和技巧。同時,也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獻一片愛心,向舍己為人的先進人物學習,保護他人的身心健康不受侵害,共同促進每一個人的身心健康發展,為自己和他人撐起一個保護傘
當然,人無完人,上課也是一樣的,除了以上一些值得我學習的閃光點,同時也有一些不足:
1、教學過程中語言不夠精簡,給學生重復的話語多。
2、小組討論給予的時間不夠充分,所以學生沒有更好的討論出完整的答案。
說課稿初中 篇4
一、說教材
《環境被破壞》是教科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的內容。本單元主要對孩子進行環境科學教育,貫穿著“正確認識自然和人類的關系”這一思想。整個第二課既使孩子深刻感受到人類生存的危機,又是第三課落實環保行動的前提。如果不能認識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就不會有意識地關愛和善待自然,不會主動地保護自然環境。本課時的教學是在孩子初步了解了世界特別是我國資源狀況的基礎上,進一步感受和理解環境問題的嚴重性,使孩子深切感受到人類生存的危機。讓孩子認識到人類既依賴于環境又影響環境,人類對環境有保護和改善的責任,為孩子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落實環保行動奠定基礎。
二、說學情
經過一年半的初中生活,孩子的認知水平不斷提高,又正值春天,是孩子親近自然、感悟自然的好時機,對于環境的狀況孩子尤為關注;孩子在地理、生物、語文、英語等課程對于環境問題有所學習,再加上電視、報紙等媒體的報道,孩子對于資源、環境問題并不陌生。但是孩子的活動范圍和認知水平是有限的,老師應及時地給予指導。
當前環境被迫破壞的狀況,特別能震撼孩子們的心靈,激發孩子親近自然、鑒賞自然、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的情感。孩子學習這一內容應該不會很困難。
三、說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孩子關注自然;幫助孩子認識到目前環境的破壞帶來的災難性后果;使孩子深切感受到人類生存的危機。
【能力】培養孩子關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保衛人類家園的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知識】了解大自然的狀況,資源在枯竭、環境被破壞。知道人類目前的生存環境。
四、說重難點
教學重點:環境污染的現象,認識環境污染的嚴重性
教學難點:環境破環的后果,進一步強化孩子的環保意識。
五、說教法學法
1、教學方法:
(1)指導閱讀法。
指導孩子的課堂閱讀活動,重視課堂引導,啟發孩子發現和探究問題,并點撥孩子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疑點、難點,做好輔導工作。
(2)直觀演示法:利用多媒體、Powerpoint、掛圖等教學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孩子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3)活動探究法:引導孩子通過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孩子為主體,使孩子的獨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
(4)討論交流法:組織孩子集體討論和分組討論,促使孩子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孩子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2 、學習方法:
自主探究法、分析歸納法、總結反思法。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重視對孩子進行學法指導,讓孩子從機械的“學答”向主動地“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六、教學小結
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與探討,我們知道了自然環境被破壞的形勢非常嚴峻,無論是水資源,還是土壤資源與空氣資源,都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而人類對這些資源的破壞,恰恰又反過來受到了大自然的報復:沙塵暴、龍卷風、洪水,等等,都嚴重傷害了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健康成長。環境保護,對人類來說是義不容辭、刻不容緩的。
說課稿初中 篇5
各位老師、同學,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格。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這四個方面 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人格是彭聃齡主編的《普通心理學》中第十二章的內容。人格是個性心理特 征的一個方面,是心理學的重要研究對象。人格與心理現象中認知、情緒情感、 動機、能力等其他方面是互相聯系互相依存的。
通過對人格這一章的學習,可以幫助同學們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提高自我 反省、自我教育的能力;豐富知識,優化自己的性格;從小事做起,不斷完善自 己的性格。
——教材內容:
1、人格的含義、特征、結構(氣質 性格 自我調控系統)
2、比 較重要的幾個人格理論(特質理論:奧爾波特 卡特爾 艾森克 大五人格 類型理 論:內—外向人格 斯普蘭格六類型 精神分析人格理論)
3、人格的形成原因。
——教學目標:
1、思想目標 讓學生認識到什么是人格對人格品質有深刻的認識
2、知識目標 讓學生了解人格的含義,結構和人格理論并能分析人格的成因
3、能力目標 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性格特征,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掌握一 些自我修養的方法,讓學生在實際行動中培養相應的人格行為,從而學生形成良 好的人格素質,養成健全的人格品質 ——重點難點: 重點是人格的特征、氣質的分類、氣質和性格的關系及人格的形成原因。
難點是人格的特質理論,學生不容易理解,而且關于人格的理論很多,不容 易記憶且容易混淆提出者與相對應的理論。
二、 說教法
1、引入法(林黛玉 張飛 班上的個別同學),讓同學們可以結合實際生活 體會什么是性格,同時可以激發學習本節課內容的興趣。
2、講授法 這是這節課的主要教學方法,通過講授法,讓學生能夠比較系統 的掌握教學內容,這種教學方法體現了老師的主導作用。
3、課堂討論法 針對性格的形成原因進行討論并提問,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 主動思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說學法
1、認真聽講 學生想要學好一節課首先要集中精神,認真聽講,理解什么是 人格,明白人格的特征,才能理論聯系實際,更好的記憶知識并運用到生活中。
2、思考討論 課堂上留給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學生應該利用這寶貴的課堂 時間積極思考人格的.形成原因這個問題,提高自己思考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 力和與同學們交流合作的能力,強化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
3、總結應用 最后,學生要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一能加強對知識 的記憶,二能幫助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來自我分析并提高自己的人格素養。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 這節課用同學們熟知的林黛玉為例子,引發學生聽講的興趣,然后 用一個小游戲讓每個學生寫幾個最能反應自己特點的詞,這樣直接把學習內容與 學生自己聯系在一起,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
2、新內容講解 經過導入這一環節,相信每個學生都很想知道究竟什么是人 格,自己是什么人格,這時候來系統而詳細的講解本節課的內容。首先告訴學生 這節課的重點難點,學習時好注意抓重點,理解難點。對于人格的概念、結構、 人格理論這些內容,主要是結合一些例子詳細的講授,這一環節要求學生認真聽 講,認真思考,積極配合,這樣教充分體現了老師的主導作用和與學生活動的統 一。氣質與性格的對比講解,提醒學生注意區別。
接下來,當講到人格形成的 影響因素時候,組織全班同學討論,在這一環節,學生主動思考,并合作解決問 題,也能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不同的教法配合不同的學法,最后達到教學目標。
討論完之后,這節課的時間基本上就結束了,留給學生作業,分組寫篇文章分析 影響人格形成的因素及怎樣培養良好的人格。然后把這塊知識留給下一節課來 講。
3、總結 總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及重點難點,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并要求 學生平時注意培養提高自己的人格素質,學以致用。
4、板書設計
一、人格的概念 奧爾波特的特質理論
二、人格的特征 卡特爾的人格特質理論 獨特性、穩定性 統合性、功能性 現代特質理論—大五人格
三、人格的結構
【說課稿初中】相關文章:
初中說課稿07-28
初中說課稿01-07
初中政治說課稿10-28
初中地理說課稿09-04
初中物理的說課稿07-24
初中工業說課稿06-21
初中說課稿模板09-21
初中物理說課稿09-22
初中物理說課稿01-10
初中說課稿《孔乙己》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