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說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就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一課——《與朱元思書》,進行說課匯報。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等方面具體闡述。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
《與朱元思書》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精讀課文,本單元共選了九篇古代詩文,題材多樣,內容豐富。就編排而言,將其作為本單元的第一篇選文,旨在突出其較好的典范性。而且本文是人教版與語文版的共有篇目,可見它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就教材而言,這篇課文與其說是作者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不如看做是用清詞麗句構成的一篇山水小品文:畫面秀美奇絕,筆觸鮮明生動,結構層次井然,句式駢散相間,清新雋永,歷歷如繪。
【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中三個維度的目標要求,結合本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點:
1. 識記與理解目標:使用工具書積累文言詞匯,反復誦讀,熟讀成誦,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
設計意圖:《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結構美、語言美、意境美、志趣美”,使學生獲得美的享受,培養審美能力;通過美文朗讀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設計意圖:笛卡爾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這一設計正是體現出這一理念。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水和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體會作者高潔的志趣。
設計意圖:六朝書信多景語,本文秀美奇絕,清新雋永的景物描寫正好激發學生對于祖國山水的熱愛之情,同時也了解古代文人的高潔品性。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本課的教學重點同以上的教學目標第1點和第2點。
2.難點:理解“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含意。
設計意圖:此句是本文的文眼,也是情感升華、主題升格的關鍵點,但是學生不易由表及里,會出現理解的偏頗。
二、教法學法
【學情分析】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學習新知識前,要具體分析學生的學習基礎、心理特征及發展趨向。八年級的學生在文言文的學習上有一個大好時機,在七年級已有的文言文知識上建構新的文言知識,繼續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同時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了《三峽》、《湖心亭看雪》等優秀的寫景文章。學生有鑒賞美文的基本能力。但是八年級學生對于文言文的喜好會出現明顯差異,我們的教學要能夠關注到對于文言文沒有感覺的學生。
“以學定教”是課堂教學應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所以我將采用以下教法、學法:
【教法】美聽、美讀的朗讀教學法。
設計意圖:美讀美品、美文美教。教學千法,朗讀為本,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學,朗讀尤為重要。教學中將朗讀教學貫徹課堂始終,引導學生想象畫面美,感知文意美,感受音韻美,完成教學重點。
【學法】“三步朗讀法”讀準、讀懂、讀透,進行探究學習,完成學習目標。
設計意圖:無論采用什么教學方法,最終還得落實到學生身上,《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學生課堂上的學法重點就在體驗學習與探究上。
三、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
1.課前預習,學生要充分預習課文,不僅是了解文章內容,解決讀音等問題,而且要對課文有初步的思考和理解,如果學生沒有自己的思考那在教學過程中很難激發學生的美感體驗
2.收集作者的資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跡,了解“文體清拔有古氣”的“吳均體”。
設計意圖:讓學生初步了解所學文本,有利于在課堂上生成更多的知識。
【新課導入】
多媒體滾動播放富春江的優美畫面,由歷代文人贊美富春江的名句導入。
“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唐 韋莊)
“三吳行盡千山水,猶道桐廬更清美”(宋 蘇軾)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 吳桓贊)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灣清水一條琴。無聲詩興有聲畫,須在桐廬江上尋。”(清 劉嗣綰)
由此我們可以感受到桐廬的山水就是大自然用巧奪天工的妙筆留在人間的一幅畫。這節課我們就隨吳均去走一遭。
設計意圖:教師富有啟發性和情緒渲染的情景導入,優美的畫面與優美的詩句相結合,在視聽覺與頭腦中讓學生感受富春江的美,從而進入新課講授。此環節設計3分鐘。
【新課講授】
(一)、讀準。(時間8分鐘)
1.自讀課文,讀準讀音。
2.齊讀課文,注意朗讀停頓
3.自讀課文,感受文章內容,消化讀音和停頓。
4.閉上眼睛聽優美的配樂朗讀帶,欣賞朗讀之美從而把身心沉浸在課文中。
5.學生配樂齊讀。參與美感之旅。感受本文的音樂美和節奏美。
設計意圖:根據“三步朗讀法”的由淺入深的過程,在這個環節我設計了5個步驟。
(二)、讀懂。(時間12分鐘)
1.默讀課文,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義,有不解之處可提出疑問,師生合作解決。
并引入詞語學習小游戲,填出文言詞,并解釋意思,然后延伸到現代漢語的成語,進行對比:
文言詞語 現代成語
風煙(俱)凈 萬籟俱寂
天下獨(絕) 絕代佳人
急湍(甚)箭 甚囂塵上
千百成(峰) 峰回路轉
千轉不(窮) 山窮水盡
百叫無(絕) 不絕于耳
疏條交(映) 相映成趣
設計意圖:《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對文言文學習要求有:“學生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語感。”此環節正體現出這一點。
2.“泉水激石”怎么不用“泉水擊石”呢?“皆生寒樹”中怎么用“寒”來形容“樹”呢?“猛浪若奔”中的.“奔”為何不可以理解為動詞“奔跑”呢?
設計意圖:不要以為這只是簡單的字詞理解方面的提問。設計這個問題的目的就是在詞義辨析的基礎上開通學生的思維通道,激發學生的知識再生成。
(三)、讀透。(時間20分鐘)
〈一〉問題探究,學習結構。(時間5分鐘)
此環節采用的方法是引領學生回憶《三峽》,然后利用板書引導學生自我閱讀并填補圖示,完成課文結構的學習。
1、從富陽至桐廬的景致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總寫)
接著本文又寫了哪些內容?
“異水”和“奇山”(分寫)
由此感受本文整齊、嚴謹的結構,品味結構美。
2.作者是如何表現富春江的美?
①學習第二段。從水清,水急的角度感受水之異。
②學習第三段。從形、聲、色的角度感受山之奇。品味本文的意境美和語言美。
③齊讀課文體會本文的意境美和語言美。
千丈見底 水之(清)
(異)水
猛浪若奔 水之(急)
天下獨絕
負勢軒邈 山之(形)
(奇)山 泉鳥蟬猿 山之(音)
橫柯疏條 山之(色)
設計意圖:維果斯基的 “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新課標中要求學生自主學習,此環節就是在建構主義和比較閱讀下的自主學習。
〈二〉合作探究,學習志趣。(時間15分鐘)
本環節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小組討論和課堂爭辯相結合,集體解決以下問題:
1.正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能夠以這樣的妙筆去描繪山水的人,以這種欣賞的心態享受山水的人,一定是一個有著仁智之慧的人。所以他用“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來表述山水的魅力。這句話僅僅是在告訴我們碧水險峰的魅力嗎?
2.品味作者的這種興趣,比較其與“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遁世隱居情懷有何不同?
學生暢談自己的看法:這是一種對自然的崇尚,對自由和諧的向往,相比之下少了一份悲觀,多了一份豁達,更具有一份常人的心態,使人倍感親切。
3.文中已經用“窺谷忘反”和“望峰息心”兩個句子點題了,文章在這個時候戛然而止多好啊,為什么又還要加一句景物描寫“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呢?這會不會沖淡主題?
設計意圖:陶行知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此環節的設計符合《語文新課程標準》:“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 師生共同討論,挖掘思維潛力,拓開整體閱讀的空間,深入體會作者高潔的志趣。
(四)、小結:(時間2分鐘)
教學流程圖:(略)
設計意圖:“方法是穿過峰巔的響箭”,“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本課重在學習方法上進行小結,方法的收獲也是本課教學中的亮點。
(五)、作業:背誦全文。
板書設計:
與朱元思書
吳均
千丈見底 水之(清)
(異)水
猛浪若奔 水之(急)
天下獨絕
負勢軒邈 山之(形)
(奇)山 泉鳥蟬猿 山之(音)
橫柯疏條 山之(色)
四、教學效果預期:
通過教學的實施,預計會產生如下效果:
學生通過有情誦讀課文,訓練了語感,增進了興趣,掌握了賞美的技法,并對美文進行個性化的創意賞析。從而實現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完美結合,知識與能力并重,過程與方法同等。體現了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地位,構建了師生溝通、生生交流的和諧課堂。
如此設計,難免存在不可忽視的疏漏與問題:
1.如果教師感染力不強,學生體驗性就不濃。
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在教學中的韻味與美感很重要,決定了學生的學習體驗,控制不好,學生對美文的體驗就不濃,理解就只限于面,未深及里。
2.教師預設不夠細,學生的生成就不會廣。
在教學環節中,由于學情的復雜,初估的學情不一定準確,教師的預設就會有很多漏洞,致使學生在讀透這一環節中,可能會呆板、牽強、空洞,生成不美,生成不深,影響到難點的突破。
說課稿 篇2
教材說明:
《騰飛的翅膀》一課屬于浙教版《品德與社會》第八冊第二單元“我看家鄉新變化”。這單元有四篇課文,分別是第一課《城鄉巨變》、第二課《騰飛的翅膀》、第三課《交通連四方》和第四課《服務在身邊》。本單元的目標是感受家鄉發生的巨大變化,激發熱愛家鄉,樂意奉獻家鄉和社會的情感。《騰飛的翅膀》一課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家鄉不同的行業及它們和家鄉資源的關系,以及家鄉行業發展給家鄉所帶來的變化,并讓學生在體驗行業勞動的過程中形成熱愛勞動、尊重勞動人民的良好品質。
學情分析:
根據小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四年級學生的理性思維普遍處于較低發展水平。生活中,學生時刻在享受經濟發展給自己的生活帶來的快樂,特別是特色行業給更多的人們帶來的實惠,但是,學生很少會思考我們這里為什么會產生這些行業,特別是特色行業。以及家鄉人在從事這一行業的過程中所付出的智慧與辛勞。為了達成課文目標,需要發動學生進行課前調查,促使學生有目的地去了解家鄉行業和家鄉人所從事的工作。課堂教學中,呈現學生的調查發現,借助課文學習和教師的引導,認識家鄉的行業發展,知道家鄉行業與本地資源的關系,初步形成尊重勞動價值、尊重勞動人民的良好品質。根據以上的認識,我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對教材進行了重新整合、編排。下面以第一教時的目標、過程來闡述本節課是怎樣體現新課程標準下“回歸生活、關注學生現實生活”即“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使學生的德育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目標定位:
認知目標:.知道家鄉的主要行業,家鄉的人們所從事的主要行業
能力目標:探究它與當地資源之間的關系,了解各行業的勞動情況
情感目標:初步形成尊重勞動價值和尊重勞動人民的良好品質。
教學重點:
1.了解家鄉的主要行業以及它與當地資源的關系。
2.了解各行業的勞動情況,初步形成熱愛勞動、尊重勞動人民的良好品質。
教學難點:
探究家鄉的主要行業與家鄉資源之間的關系
說過程:
一、創設氛圍,談話導入,引出主題
課程標準指出:“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學生在開始新的認知活動前,頭腦里原有的經驗是開啟體驗之門的鑰匙,因為知識的建構有賴于有知識經驗的支撐,教師只有將原有的生活經驗激活,才更有利于新的認識。我在第一板塊中分了三個層次,一是讓學生欣賞祖國各地的風光,同時教師加以語言滲透當地人們所從事的一些活動或勞動。二是由蠶桑養殖回歸到的行業和家鄉的.主要行業。三是把自己家鄉的行業加以適當的整理,其目的是因課而宜使學生初步了解傳統行業及新興行業。
二、即時引領 注重體驗 滲入情感
課程標準中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須采用兒童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應該說第二板塊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
為使學生能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我采用了這樣的教學策略
1、通過設置疑惑來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2、通過討論、交流來發現其中的原因,
3、再次回歸家鄉行業,為下一板塊作好鋪墊。
斯特娜夫人曾說過:“孩子的心靈是一塊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種子,就能獲得行為的收獲;播上行為的種子,就能獲得習慣的收獲;播上習慣的種子,就能獲得品德的收獲;播上品德的種子,就能獲得命運的收獲。”因此,在新課程《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應即時巧妙引領,注重體驗,提升情感!
三、走進孩子 回歸生活 共同成長
生活是學生道德智慧的肥沃土壤,實踐體驗是促進良好心理品質逐步養成的最佳途徑。學生的意識不會一下子就銘刻于心,教師要注意超越課堂,把課堂中初步的學習成果植入平時的日常生活中,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自覺地把當家作主化為具體行動,從而樹立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
我在教學第三板塊:讓學生多方面感受勞動者在從事某一行業的工作中所體現的勞動價值,并從課內延伸至課外。讓學生繼續為家鄉行業的發展增光添彩!為家鄉勞動人民的勞動創造喝彩,從而使學生能付諸實踐,回歸生活,促進成長。
課堂是師生共同的課堂,它是教師綻放自己獨特光芒的空間,同時也是學生展示自己生命色彩的天地。
說課稿 篇3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選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經濟生活》必修模塊一第三單元第七課的內容《收入分配和社會公平》。下面我主要從一下幾方面來進行說課
一、說教學設計理念
本節課的教學理念依據是以新課程改革的精神為指導,以課程標準提出的“貼近實際、貼近學生、貼近生活”的原則的基本理念,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出發,創設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實際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培養學生溝通與合作的能力,成為學習的主體。
二、說教材
1、教材地位
《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經濟生活》必修模塊一第三單元第七課第二框的內容。主要學習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以及正確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理解當前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如何實現社會公平的。通過效率與公平的相關知識的學習,使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樹立效率意識,培養公平精神。
本框題銜接了教材第一框題所介紹的個人收入分配制度,進一步介紹在分配的過程中應該堅持的原則。同時,本框題內容涉及到國家收入的再分配,為第八課《財政與稅收》的內容起到了鋪墊作用,因而這一框題的學習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理解公平與收入分配公平、效率的含義
②理解社會主義社會重視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性
③理解實現社會公平的主要途徑
④理解個公平與效率的關系
(2)能力目標:
通過對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的學習和分析,使學生能從收入分配角度對如何提高效率、調動人們的生產積極性提出合理性建議的能力,及通過對效率與公平的學習和分析,使學生能結合我國當前社會發展的現狀,提出正確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①培養學生熱愛和擁護我國社會主義制度
②從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樹立效率意識,培養公平精神。
(3)教學重難點:
重點:
① 收入分配如何實現社會公平(制度保障、初次分配與再分配);
依據:當前,高一學生對于生活中人們工資收入有差距的這些現象都有了一定的認識,但這種認識僅僅只是停留在表面的,還未能深入了解到其中牽涉到“公平”的原因及與之相關的解決措施。所以有必要通過對“收入分配如何實現社會公平”這個知識點的深入學習,來讓他們了解收入分配的公平實施舉措,加深對現實生活中收入不均衡現象、國家實施的分配策略、經濟生活中規律的了解,全面了解到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在分配上的優越性和合理性,增強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擁護和愛戴。
②效率和公平的關系;
依據:在學習了影響價格、生產等知識后,同學們對于生產效率都有了一個大體上的理解,但是可能會把對“效率”的理解局限在“企業、個人的勞動時間”這一狹隘的層面上。為了讓同學們深刻理解“效率”這一重要概念,以及和前面所講的“公平”聯系起來,可以加深同學們對于調動市場經濟主體的積極能動性的認識,繼而對合理分配制度內容的理解有一個鋪墊。
難點: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如何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
依據:我國實施社會主義國家市場經濟制度,在當前經濟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一些經濟發展的消極態勢,比如人們收入不均衡、貧富差距大等。而在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促使分配更加合理的措施中一定要謹慎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這是要對學生加以強調重復的知識點,因為理解這兩者的關系對他們是有一定的難度的,而讓他們再根據我國國情來考慮實際問題解決現實問題,則是難上加難。所以我們要注意結合身邊事例、國家政策層面來加以闡述、循循善誘。
三、說學生
剛步入高中的學生,對學習《經濟生活》中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系的收入問題、社會公平問題充滿好奇與興趣,但是本框知識理論性強以及學生本身生活閱歷與視角的局限性,要全面確切地理解“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怎樣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收入分配如何實現社會公平”等問題是有難度的。因此,在教學中如何深入淺出地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去正確認識和處理效率和公平關系的現實意義,啟動學生的思考與學習探究十分關鍵。
四、說教學法
(一)說教法
本框教學主要運用學生主體教學模式,通過情境創設法、直觀演示法、講授法、問題式教學法來更好地實現教學三維目標,具體方法分析如下:
1、情境創設法和直觀演示法
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情景情境,并借助多媒體設備來直觀、生動展現,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在進行導入和講解“社會分配如何實現公平“這一重點時,我拋開生硬的說教,借助多媒體、圖片等各種教學資源,創設情境,把一些在生活中碰到的收入不均衡、貧富差距的現象的圖片引入課堂,使學生在情境中思考公平的重要性,引起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將原本抽象的理論知識貼近學生的生活,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公平的重要性,讓學生培養公平精神、公平意識。
2、問題式教學法
是在教師設疑、指導下,學生學習探究知識、提高能力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我根據反映社會貧富差距大的一些圖片來不斷地設疑,一步步地啟發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小組的合作探究獲得知識,從中加深對公平含義、實現公平的途徑的認識。
此外,我在教學中還會用對比分析法、活動參與法、總結法等來輔助教學,使學生有更深刻的直觀體驗。
(二)說學法
1、合作探究法:
以學生為主體,通過設置情境和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組織學生討論,互相交流、啟發,實現教學的多邊互動。在本課中,主要圍繞“收入分配中如何實現社會公平”來進行討論和合作交流。
2、分析歸納法:
以學生為主體,通過自主的`思考和小組的探究,歸納探究的成果然后派代表進行發言。在“收入分配中如何實現社會公平”中,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性來對問題進行思考、發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在合作討論中總結歸納“對實現社會公平的途徑”,以此來強化同學們對制度保障、初次分配、再分配等知識的認知,并進一步提高自身對于問題的分析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設計
環節一:圖片導入,感受生活。
我們通過展示一組關于收入差距大、貧富兩級分化嚴重的漫畫圖片,提出這樣的問題讓學生思考:這種現象反映出社會的什么問題?那么怎樣才算公平,又應該如何實現社會公平呢?利用漫畫,有趣味性,可以吸引學生。通過設問,讓學生思考,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導入整個環節可以自然過渡到新課,起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
環節二:案例分析,探究生活。
這一環節中我們主要通過一個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案例“小李在南寧百貨商場做銷售員,月工資XX元,每天工作8個小時;小紅在南寧百貨商場做高層主管,月工資5000元,每天工作也是8個小時”來引導學生思考分析案例中兩個人的的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從而引導學生理解公平的含義。
設計意圖: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給學生們一個分析思考和展示自己學習成果的平臺,提高學生分析案例的能力,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時讓學生明白實際生活中沒有絕對的公平。
環節三:
這一環節中我們主要通過合作探究的形式使學生掌握實現收入分配公平的方式與方法,使學生在合作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及探究合作的精神,同時在學生探究完之后,小組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教師加以點評。這樣的方式就是貫徹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原則,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成為學生的促進者、合作者、引導者。
這一環節是我們小組的重點,為了突出重點,我們將決定采用案例分析的探討方式來實現。首先通過一個前一個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案例來引導學生思考分析收入是否能達到絕對的公平。其次,讓同學們討論分析收入公平的方式。最后,通過教師的總結分析得出我國實現收入公平的方式。通過這兩個小環節讓學生通過合作的方式思考和展示小組的學習成果,提高學生分析案例的能力,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
設計意圖: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合作的基礎上培養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同時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總結歸納“國家為什么重視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都重視效率和公平,在再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通過這一合作探究使學生自然理解我國在收入分配過程中“提高兩個合理比重”的迫切性和重要意義。
環節四:
這一環節我們主要通過播放關于十八大的相關視頻,讓學生了解我國在十大大上提出的關于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以及目前我過正確對待效率和公平的關系。
這一環節是我們小組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為了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我們小組將決定采用以下形式進行教學:
問題探究式式教學法。通過十八大的的相關視頻,引導學生思考分析:效率和公平的辯證關系是什么?我國目前如何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當前我國為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所采取的措施。
六、課堂小結:
要求學生在總結本節課學習內容的基礎上,設計知識網絡圖,鞏固和升華課堂知識。
七、說教學效果預測
《收入分配與公平》這個框題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聯系比較密切,在學習了前一個框題《按勞分配為主題,多種分配方式并存》之后,學生對我國的分配制度有了個比較清晰的理解。因此,學生在了解我國的分配制度的基礎上,能更好地學習理解收入分配與實現公平的關系,從而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的。另外,同時也應看到,學生由于知識深度以及廣度的限制,對于公平的理解還比較片面,在上課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多拿生活中的例子說明,切勿泛泛而談。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泰山版六年級下冊信息技術第一章第二節的內容,課題為“修飾文章”。這部分的理論知識在教室中已經提前介紹過,在上課時,主要任務是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提高動手能力。
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學會文章比如字體、字號等的修飾,學習使用Word文檔的方法,使學生在生活中也能熟練使用本節課知識。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六年級學生,由于在上學期已經有了一定的信息技術基礎,學生對選定等操作已經較為熟悉,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的進行拓展操作,但也要注意學生的接受能力,在學生學會的基礎上加快速度。同時通過實際動手操作、討論探究等方式使學生都能有更好的發展。
三、設計思路
本節課我采用“引導、嘗試、練習”的教學方法,從實際問題出發,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提出探究任務,讓學生自主探究對Word文檔進行操作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四、教學目標
按照課程標準,本節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1. 為文字設置合理的文字格式
2. 為文章設置規范的段落格式。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和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操作能力和自學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對信息的處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選擇恰當的修飾格式,對文章進行字體、字號、段落等規范化修飾。消除任意修飾、求多求繁的認識及操作誤區。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為文字設置合理的文字格式
難點:為文章設置規范的段落格式
六、教具及電教手段
多媒體課件、多媒體教室
七、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在上節課中,我們已經初步了解了Word的一些基本操作,對文字、段落的修飾也有了一定認識,只是缺乏實際操作練習。這節課我們就親自動手,嘗試將word文章修飾為大家喜歡的模樣。
(二)進行新課
放映PPT,公布本課目標。
一、復習上節課所學理論知識
1、修飾文字(字體、字號、顏色等)
2、修飾段落(對齊方式、左右縮進、首行縮進、行距)
二、引導學生進行操作練習
⒈修飾文字
⑴第一步: 設置正文字體
選中一段或全部正文,執行“格式/字體”菜單項,設置為小四號、宋體字。
第二步:設置標題字體
選種文章的題目文字,利用工具欄將其設置為二號、黑體字。類似地,把一級標題設置為四號、黑體。
第三步:設置標注字體
選中“說明”等標注性的文字,將其設置成為小五號、楷體。
⑵修飾段落
一段版式規范的文字,首行要空格,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都要有一定的間隙,否則文章顯得非常擁擠,可讀性差。下面老師就教同學們如何進行段落設置
第一步:設置題目“居中”格式
先選中文章題目文字行,然后拖動標尺懸垂至文檔左邊,再單擊工具欄上的“居中對齊”按鈕。
第二步:設置正文段落格式
選中正文文字,右擊執行段落菜單選項,設置方式為兩端對齊;設置首行縮進2字符;設置行距為1.5倍。
(三)鞏固練習
通過簡單的練習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使所學知識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八、教學反思
l、本節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和教師的引導作用,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問題探究能力;組織學生討論、研究,歸納總結,培養學生的問題探討能力和知識歸納能力。本節課以重視學生實踐操作為主,理論學習為輔。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要適當安排與文檔編輯有關的內容,提醒學生編輯也可能給你的書寫能力(比如書法的退步等)造成負面影響。
2、由于個人能力和家庭環境等多方面的原因,學生個體情況差異較大,應該重視分類指導和異步教學,最大程度的高效率的利用課堂45分鐘。
【說課稿】相關文章:
說課稿06-09
說課稿范文說課稿 范文10-04
囚歌說課稿10-15
母雞說課稿09-06
水的說課稿08-11
杠桿說課稿06-25
《回聲》說課稿08-15
掌聲的說課稿08-15
畫風的說課稿07-30
比的認識說課稿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