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教學資源>說課稿>化學說課稿
化學說課稿
更新時間:2025-06-21 09:59:17
  • 相關推薦
精選化學說課稿4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我們應該怎么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化學說課稿4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化學說課稿 篇1

  課文的特點和地位:甲烷是最簡單的有機物,也是學生們接觸的第一種烷烴。對學生來講能否學好這一節的內容將直接影響以后有機化學的學習。本節重視與初中化學的銜接,不僅重視知識教育和思想教育,而且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科學態度,以及訓練他們的科學方法。

  教學目標:

  1、鞏固學生在初中化學中的已學知識點。比如它的燃燒反應和一些主要的用途。

  2、在鞏固舊知識點的基礎上,進一步介紹甲烷的分子結構,著重介紹它的正四面體型結構。

  3、在學生初步了解甲烷的正四面體型結構基礎上,聯系它的結構和得失電子情況講述它主要的化學性質(氧化反應,取代反應,受熱反應)等。

  4、著重強調甲烷的取代反應

  5、注重與學生已有知識的聯系,采取各種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地思維,幫助學生進行理解甲烷的分子結構和由分子結構決定的化學性質。

  教學重點和難點:甲烷的化學性質、甲烷的分子結構和正四面體結構、甲烷的取代反應以及反應的本質

  教法分析:講演結合、自學引導、對比教學、學生互動。

  學生現狀分析:大綱中只要求學生了解甲烷的結構式。但結構式只表示出了甲烷分子中各原子的結構方式,而不能真實地反映出甲烷分子的立體結構,學生將會產生甲烷分子是平面型分子的錯誤認識———而對分子的立體結構的認識有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有機分子結構的了解,并最終影響他們對有機物分子化學性質的了解和學習。因此,要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讓學生在三維空間中對有機物分子有個真正的了解。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其化學性質。

  教學過程分析:

  1、由于學生有關物質結構方面知識的局限性,因此教材在介紹甲烷分子的結構時,從甲烷分子的組成引入。首先通過學生對物質組成知識的回憶,再結合碳的核外電子排布和共價鍵的知識,逐步給出甲烷分子的結構式,然后再利用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介紹甲烷分子的立體結構。使學生在復習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對甲烷的'正四面體結構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

  (學生互動):請學生總結甲烷的分子結構的特點。并能預示由甲烷的分子結構特點所決定的甲烷的化學性質。

  2、在學生了解甲烷物理性質的基礎上,將重點放在甲烷的化學性質上。分析其反應的機理和本質。

  1—以甲烷分子中的碳原子與氫原子之間能形成牢固的共價鍵為依甲烷的性質。

  2—分析甲烷在空氣中的燃燒反應跟甲烷與酸性溶液的反應的對比,甲烷不能和酸發生反應,但是能在空氣中燃燒。

  (學生互動):請學生總結對比的結果。

  根據學生的回答得出正確的結論:甲烷在通常條件下是穩定,但是能和一些氧化劑發生反應。在一定的條件下,甲烷也可以發生氧化反應。

  3—甲烷的取代反應是烷烴的特征反應,也是本節教材的重點內容之一。在學生了解甲烷立體結構的認識的基礎上,利用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先使學生有一個甲烷分子中氫原子能被其他原子取代的模型,然后再通過給出甲烷與氯氣反應的幾步方程式,分析它的反映機理,再向學生說明甲烷分子中的氫原子不僅一個能夠被取代,而且全部可以被取代,

  (學生互動):請學生寫出甲烷被氯取代的反應,從一取代到四取代。最后講清取代反應的確切涵義。

  4—用對比法讓學生了解有機化學中取代反應和無機化學中置換反應的區別。

  (學生互動):請學生總結兩個反應的區別。

  3、回顧這一節所學的新知識點,并強調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幫助學生理清學習本節的思路。

  4、布置相關的習題,鞏固學生的知識。

化學說課稿 篇2

  一、教學背景

  1、教材分析:

  課標要求:舉例說明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關系及其應用

  教材地位:本課題是從能量的角度研究化學反應,承接化學1的氧化還原反應,鋪墊選修4化學能與電能的相互轉化

  知識內容:化學能與電能屬于化學反應原理范疇,重點是解決原電池原理,實現化學能到電能的直接轉化

  2、學情分析;

  學生已有知識:氧化還原反應、電解質、電離等概念及相關的物理學知識。

  學生認知特點:從已有經驗出發,學生容易接受;將理論應用于實際,學生能夠加深理解。

  本班學生特點:基礎知識較好,初步具備了理論分析和探究能力,在教師引導下,可以自主分析問題。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原電池原理,初步了解原電池的裝置。

  過程與方法:通過課前自學教材及查閱資料,提升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理論分析提升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通過實驗探究,提升學生優化設計實驗方案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構建能量轉化觀,樹立節約能源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原電池的反應原理及裝置特征。

  難點:通過理論與實驗相結合的方式,了

  解氧化還原反應與電能的關系。

  四、教學方法

  自主閱讀、合作討論、實驗探究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情境創設

  引入:提問:什么是“地球一小時”,有誰參與了這次全球性的活動?

  討論回答,參與者積極舉手

  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興趣

  提問:“地球一小時”的目的是什么?電能的來源是什么?我國的發電方式主要是什么?

  展示課前查閱的資料,師生共同交流討論

  布置課前預習既可以提高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又可以使課堂變得更加高效

  火力發電的弊端是什么?是否能實現化學能到電能的直接轉化呢?

  思考,質疑

  提出本節課的重點問題

  理論分析

  提出電流的形成、氧化還原的實質、電子轉移等五個方面的問題:

  1、如何形成電流?

  2、哪一類化學反應的實質是電子轉移?

  3、在氧化還原反應中電子是如何轉移的?

  4、物理上電子是從電池的負極流向正極,你能確定氧化還原反應中,誰是負極誰是正極嗎?

  5、從氧還的角度分析負極發生什么反應,正極發生什么反應?

  帶領學生共同分析氧化還原與原電池的關系

  分析討論得出:

  ne—

  還原劑+氧化劑

  負極正極

  氧化還原

  可以利用氧化還原反應實現化學能到電能的轉化

  巧妙地運用物理學與氧化還原反應的聯系,從理論上確定氧化還原反應與原電池的關系

  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實驗探究

  提出疑問,導入實驗探究環節:只要選擇了氧化還原反應就可以了嗎?是否需要借助一定的裝置呢?

  聆聽,思考

  引出實驗探究環節

  第一步:實例分析鋅與稀硫酸的反應

  要求學生寫出離子方程式并標出電子轉移

  Zn+2H+=Zn2++H2

  負極正極

  反應反應

  使學生對電子流向和電極反應做到心中有數

  提出問題:要想利用鋅與稀硫酸的反應實現化學能到電能的轉化該如何設計實驗裝置,并且怎樣檢驗電流呢?

  第二步:對比實驗確定鋅銅原電池

  連結兩個鋅電極和電流計,請學生觀察現象

  把其中一極換成銅片呢?連接銅片和電流計

  思考。

  觀察到電流計指針不偏轉

  觀察到指針的偏轉,感到好奇

  說明參與反應的兩個相同電極不能形成電池

  鋅和銅可以形成原電池,初步感到電極的確定

  帶領學生書寫電極反應,明確根據電極反應確定電極

  書寫電極反應

  負極:

  Zn—2e—=Zn2+

  正極:

  2H++2e—=H2↑

  培養書寫化學用語的技能,鞏固原電池原理

  第三步:分組實驗探究原電池裝置

  提供儀器藥品,帶領學生設計實驗方案

  探究原電池的構成條件,自己組裝電池

  提升設計實驗方案的`能力

  帶領學生歸納總結構成條件

  1、有兩種活動性不同的金屬(或金屬和非金屬單質)做電極

  2、電極材料要插入電解質溶液、形成閉合回路

  通過實驗探究,形成構成條件

  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歸納總結:如何設計實驗裝置利用氧化還原反應實現化學能到電能的轉化

  討論后回答:要拆分氧化還原反應,是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在不同的兩個區域內進行,使期間的電子轉移形成電流。

  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總結歸納的能力;初步建立了能量轉化觀

  拓展應用

  課堂練習

  利用cu+2fecl3=cucl2+2fecl2設計原電池,畫出實驗裝置,寫出電極反應

  課后拓展:

  1、利用家中常見生活用品,組裝一個原電池

  2、查閱各種常見電池資料,了解裝置,試著分析原理。

  書寫電極反應,畫裝置圖

  在家中組裝原電池

  再次查閱資料,利用所學的原電池原理,試著分析其它電池

  鞏固原理,練習書寫技能

  練習理論的實際應用,有利于理論的理解

  利用兩次質疑兩次查閱資料,體現思維的連續性。

  六、板書設計:

  七、課后反思:

  1、以地球一小時引入,從一開始就極大地激發學生興趣,把他們緊緊吸引到課堂中。

  2、針對我校學生起點和接受能力,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帶領學生逐步構建分析、設計原電池的思維模型。

  結束語:看著學生們通過原電池原理的學習,提升了理論分析和實驗探究的能力,初步形成了能量轉化觀,我由衷的感到欣喜;串起學生們的每一次的成功,也就感到做老師的成就,為了學生們的進步,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化學說課稿 篇3

  物質的推斷題是近幾年部分省市中考必考的題型之一。它是通過物質的轉化關系,從已知的實驗現象和特殊性質進行分析推理,從而確定物質的種類、組成或化學式的題目。這種題目具有考查的知識覆蓋面廣、信息量大、條件隱蔽、題型多變、綜合性強、關系復雜、文圖較多等特點,對學生的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是一種很好的考查。雖然試題的難度不是很大,我們也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一、說教材內容及學情分析:

  物質的推斷題主要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識。可能從以下幾個方面出題:

  1、描述型:完全用文字或不完整的化學方程式描述,給出物質或元素的范圍、特征性質或現象。要求推斷元素或物質的種類、名稱,也可以推斷混合物中一定有什么、一定沒有什么、可能有什么等。

  2、框圖型:這類題型是以框架結構形式給出相關物質之間的轉化關系,給出或不給出考慮物質的范圍,要求考生推斷出各種未知物質,再根據題意作進一步的解答。這種題目具有反應復雜、信息處理量大、難度較大的特點,往往需要反復推敲才能解答。

  3、表格型:這類題型是以圖表結構形式給出相關物質之間的轉化關系,給出物質之間的關系,要求同學推出未知物質,再根據題意進行解答。這類題目相對來說比較簡單。

  4、連線型:這種題目往往用圓表示物質,用兩圓相離、相切、相交或包含的位置關系表示兩物質之間反應、轉化或物質類別的并列、相交或從屬關系;學生經過九年級化學的初步學習,對化學知識與技能有了一個初步的、模糊的認識,但是缺少系統性的、整體性的知識脈絡,綜合應用的能力較弱,對稍復雜的化學問題往往感到無從下手,往往容易把簡單問題復雜化,產生畏懼心理,對化學的進一步學習產生極大的阻力,為此,我們的復習就是要突破學生這種心理,讓他們擁有打開化學世界的鑰匙。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引導學生采集每一道推斷題的`突破口(知識點),得出相應物質的名稱和化學式,分析反應關系,根據物質的性質形成相關的知識網絡,并在此基礎上解答相關的問題,同時通過書寫化學方程式來鞏固物質間的反應關系。

  2、過程和方法:初步學會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化學信息進行加工整理。提高審題、分析、判斷等解題能力,運用所學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對推斷題的專題復習,保持和增強學生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保持其學習化學的興趣。發展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勇于創新和實踐的科學精神。說重點難點: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能綜合運用所學過的知識解答化學推斷題。

  難點:找出推斷題中的突破口。

  四、說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

  1、采用直接引入的方法,匯聚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2、探究式教學法,模式為:質疑—分析—思考—推測—檢驗——確定,讓學生通過分析、思考、探究、論證得出科學結論。

  3、互動式教學法,在教師的講解過程中,有學生的猜想、討論、師生之間不停地進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學法:

  1、 研究性學習:學生通過推測、分析、思考來探究推斷題的解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2、 自主學習:通過復習,指導學生以所掌握的化學知識經驗和對推斷題的閱讀分析,并猜想推測,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和綜合應用基本知識,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程序:

  1 、解題技巧:解題的關鍵在于尋找突破口(又稱“題眼”),然后順藤摸瓜進而完成全部未知的推斷。這些突破口往往是:物質的特殊的性質、用途、結構;沉淀、氣體、溶液的特殊顏色;特殊的反應條件、反應類型、反應現象和轉化關系等。根據突破口進行順推、逆推或順推逆推相結合的方法,對有關的信息進行邏輯推理、分析比較、綜合整理、從而得出正確的答案。以下是推斷題常用的突破口:

  (一) 以物質特征為突破口Cu

  (1)固體顏色:C CuO MnO2 Fe3O4 Fe粉 ;Cu,Fe2O3 紅磷(紅色) ;S(黃色),鎂條 鐵絲 鋁片(銀白)。

  (2)溶液顏色:CuCl2 CuSO4(藍色); FeCl2 FeSO4 (淺綠色);FeCl3 Fe2(SO4)3 (黃色);KMnO4 (紫紅色) 。

  (3)火焰顏色,S在O2中燃燒(藍紫色) S H2在空氣中燃燒(淺藍色);CO CH4在空氣中燃燒(藍色)

  (4)沉淀顏色:CaCO3 、BaCO3、 BaSO4、AgCl、Mg(OH)2

  (白色),Cu(OH)2 (藍色) Fe(OH)3 (紅褐色)。

  (5)氣體顏色:多為無色氣體,H2 O2 N2 CO CO2 CH4 SO2 。

  (6)物質氣味: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有HCl NH3 SO2 等。液體有鹽酸,酒精,氨水等;固體有NH4HCO3

  (二)、以物質特征反應條件為突破口

  點燃(有O2參加的反應);通電(電解H2O);催化劑(H2O2或KClO3分解O2);高溫(CaCO3分解,C還原CuO、Fe2O3或CO還原Fe2O3);加熱(KMnO4、KClO3等的分解)。

  (三)、以物質的特征現象為突破口

  (1)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無色無味氣體是CO2

  (2)能使黑色CuO變紅(或紅色Fe2O3變黑)的氣體是CO或是H2,固體是C。

  (3)能使燃燒著的木條正常燃燒的氣體是空氣,燃燒更旺的是O2,熄滅的氣體是CO2或N2;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的是氣體是O2.

  (4)能使白色的無水CuSO4粉末變藍氣體是水蒸氣。

  (5)在O2中燃燒火星四射的物質是Fe。

  (6)在空氣中燃燒生成H2O和CO2的物質是有機物,例如CH4 C2H5OH

  (7)能溶于稀HCl或稀HNO3的白色沉淀有不溶性堿和CaCO3 BaCO3,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是AgCl和BaSO4。

  (四)、 以元素或物質之最為突破口

  (1)地殼中含量最多的是元素是O,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Al。

  (2)人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Ca.

  (3)空氣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N。

  (4)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是C。

  (5)質子數最少的元素是H。

  (6)相對分子量最小,密度也最小的氣體是H2。

  (7)相對分子質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8)自然界密度最大的物質是金剛石。

  (9)空氣中含量最多的氣體是N2。

  (10)最簡單的有機物是CH4。

  (11)最常用的溶劑是H2O。

  (12)人體中含量最多的物質是H2O。

  2、 典型例題

  例1 、有一包粉末可能含有氯化鈉、碳酸鈉、硫酸鈉、硫酸銅、硝酸鋇中的一種或幾種,某學生為了確定其組成,做如下實驗,取這種粉末加足量的水,振蕩后呈渾濁,再加稀鹽酸,沉淀不溶解,過濾后得無色溶液,取濾液并加硝酸銀溶液產生白色沉淀,對原固體的判斷正確的是( )

  A 、可能有硫酸銅和碳酸鈉

  B 、一定有氯化鈉可能有硝酸鋇、硫酸鈉,一定不含碳酸鈉、硫酸銅

  C 、一定含氯化鈉、硝酸鋇、硫酸鈉,一定不含碳酸鈉,可能含硫酸銅

  D 、可能含氯化鈉,一定含硝酸鋇、硫酸鈉,一定不含碳酸鈉、硫酸銅

  例2.某化工廠排放的污水中,常溶有某些對人體有害的物質。通過目測,初步認為可能含有Fe3+、Ba2+、Na+、OH-、Cl-、CO32-、SO42-;為了進一步確認,進行實驗檢測:

  (1)取污水仔細觀察,呈無色、透明、均一狀態。

  (2)向取樣的污水中,滴入稀硫酸,有大量白色沉淀產生,再加稀硝酸,白色沉淀不消失。

  (3)用pH試紙測定污水的pH值,試紙顯深藍色。由此可知,該污水中,肯定含有離子是 。肯定沒有的離子是 ,可能含有的離子是 。

  敘述解題步驟和思路,交給學生方法

化學說課稿 篇4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我們學習了 這為本節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后面我們還要學 。可見本節課在整個教材體系中也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本節課也是由理論轉變為實際的橋梁,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中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2) 過程與方法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 教學重點、難點與解決方法

  (1) 教學重點:

  (2) 教學難點:

  重點、難點解決方法:

  現在是一個網絡發過的社會,所以本節課我會利用現代的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和教師演示實驗及學生分組實驗,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微觀思維的發展。

  二、 教法與學法

  1. 說教法

  德國大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說過:“科學知識不應該傳授給學生的,而應該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而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它通過教師演示實驗或組織學

  生親手實驗操作,能把書本知識由抽象變成具體,變無形于有形,使學生易獲取多方面知識,鞏固學習成果,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探究學習”。根據新教材編寫特點,新課程的教學理念,這一節課的知識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及培養目標,我采用美國著名現代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的“發現問題”-------實驗探究教學法配合互動教學法 。主要是通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問題等活動過程,師生雙方相互配合,相互了解,處于協作關系(新型的師生關系)。這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保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體驗學習化學的快樂,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學生情況分析

  對已進入初三的學生來說,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課堂他們厭倦教師的'說教灌輸的教學方式,希望教師能創設便于他們自主學習的環境,給他們發表自己見解和表現自己才華的機會。所以本節課我設計了很多活動:比如,“我會填”“我會答”“討論與交流”等。這樣,不但能讓學生在整節課的學習中始終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而且還能為學生在探索中學會學習。

  2.說學法

  德國大教育家第斯多惠還說過:“一個差的教師只會奉獻,而好的教師則教給學生發現真理。”現代教育理論認為:現代的教學,應以發現為重點,確實幫助學生學會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教會學生如:(1)實驗探究法。從探究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2)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分組準備實驗,分組討論,使學生在交流中取長補短,培養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

  :

  三、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將分成十個階段進行,同時將全班分成六個小組。

  第一階段:創設情境:演示燒手帕的化學小魔術。提出問題:為什么手帕燒不壞呢? (這樣設計是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中第一條:“讓每一個學生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去認識多姿多彩、與人類息息相關的化學。”這樣做也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感受到在生活中化學是無處不在的。)

  第二階段:教師演示實驗:探究燃燒的條件。

  我會在大屏幕上將實驗所要用到的儀器、藥品及實驗步驟給出,由各小組進行討論,最后發表自己的見解。來預測可能產生哪些現象?然后由老師演示實驗,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結束

  后由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出燃燒的條件是:(1)有可燃物(2)與氧氣接觸(3)溫度達到著火點以上。

  第三階段:提出問題:如果我想讓水中的白磷也燃燒,我們應該怎么做呢?由小組再次進行討論,拿出實驗方案。然后選定最佳方案由教師進行演示實驗。實驗結束后由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出出燃燒是三個條件要同時具備的。

  (這樣設計依據新課程標準基本理念中的第二條:“給每一個學生提供一個平等的學習機會,同時可以使不能程度的學生有所提高。”這樣設計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化的的積極性,以及培養他們動手和動腦的能力。)

  第四階段:我設計了一個小環節-------叫做我會答:在這個環節中我將會出幾道和實際生活相關的習題:

  比如:正在燃燒的爐子(1)如果不再繼續加柴禾,爐火還能繼續燃燒嗎?

  (2)如果把爐門關的嚴嚴的,一點氣不通,爐火還能繼續燃燒嗎?

  (3) 如果把燃著的柴禾拿走,爐火還能繼續燃燒嗎?

  這些問題都是由小組進行討論,然后回答。看看哪組的答案好。

  (這樣設計可以與生活相關系起來,同時也可以讓學生處于興奮狀態,還可以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

  第五階段:我們知道了燃燒的條件了,都可以生火。從古至今,火給人類帶來了很多的好處,讓各個小組討論,然后說說火對于人類都有哪些好處?

  (這樣設計可以進行學科滲透。與歷史等學科相連。)

  第六階段:播放錄像片:20xx年吉林省遼源市中心醫院的火災。讓同學們體會到,火可以為人類造福,同時也會給人類帶來災難。看完后讓學生們說說如果你遇到這樣的情況你會怎么辦?

  (這樣設計可以讓學生了解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知道事物是兩面性的,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還可以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要珍惜生命,愛護國家財產。)

  第七階段:創設情境:大火我們可以撥打119。要是遇到一些小火我們應該怎么辦呢?在這個階段要進行學生的分組實驗。給出一個大燒杯,燒杯中放有一根燃著的的蠟燭,提出問題:如果我想讓燒杯中的蠟燭熄滅,你想怎么辦?由小組進行討論,拿出實驗方案并進行實驗。實驗結束后由各小組代表發言。最后由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出滅火的原理。

  (這樣設計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動腦能力。同時還可以鍛煉他們的設計實驗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概括總結的能力。)

  第八階段:結合生活實際的小環節-----我會答。

  給出幾個生活中的例子:

  1.如果炒菜的油鍋著火了怎么辦?

  2.如果實驗桌上酒精灑了,著火了怎么辦?

  3.如果液化石油氣著火了怎么辦?

  4.如果電器著火了怎么辦?

  (這樣設計是想讓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感覺到化學對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也很有用,以激發他們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九階段:通過錄像片介紹一些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識以及一些滅火器具的使用方法。

  第十階段:反思小結。這個階段會提出問題:這節課你都學到了哪些知識。由各小組分別討論回答。最后由教師引導,學生串線總結。

  3. 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主要分為 部分。分別是

  4.布置作業:

  本節課的作業為:書后 頁 題。以及我從參考書中選取的習題。

  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我進行了分層次訓練,還練習了一部分的實際生活相關的題,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有能力的同學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撥尖和減負的目的。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我主要采用教師引導,學生為主,師生協作,以實驗為基礎,以思維為重點的合作探究教學形式,著重了兩個體現、四個突出。

  1. 兩個體現:

  (1) 體現新課程改革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

  (2) 體現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2. 四個突出:

  (1) 以實驗為基礎,引導科學發現

  (2) 以思維為核心,開展問題探究

  (3) 以學生為主體,促進知識內化

  (4) 以小組為單位,構建研究氯圍

  那么以上就是我關于 說課的內容。謝謝大家!

【化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化學說課稿05-21

化學說課稿09-13

化學空氣說課稿02-11

化學鍵說課稿09-23

化學說課稿模板09-18

化學說課稿范文07-18

(合集)化學說課稿06-23

《化學肥料》說課稿09-25

《化學真奇妙》說課稿02-19

高中化學經典說課稿07-02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在线视频中文2021 | 依依成人影院久久久午夜 | 亚洲囯产一区二区三区 | 思思99思思久久最新精品 | 中文字幕手机在线看片不卡 | 亚洲aⅴ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