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么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說課稿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登泰山 觀日出》是新教材第十冊中的一篇課文,文章記敘了“我”登泰山觀日出的過程,描繪了泰山的綺麗風光和泰山日出的壯觀景象。
課文脈絡清晰,重點突出,按“登泰山”和“觀日出”分成;兩部分:第一節到第六節,寫了“我”沿著中天門、對松亭、南天門向上攀登,最后到達日觀峰的過程和一路上的所見所感,重點寫了泰山之高、云海之美、山路之險峻。第七至第九節寫了日出時的壯觀景象,抓住整個日出前后天空顏色、光亮的變化過程和觀看時的感受,描繪了泰山日出的磅礴氣勢。
文章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一氣呵成,把云霧變化莫測以及天空顏色、光亮的變化,寫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引人入勝。
本文是一篇游記。課文按游覽順序,以時間推移、地點變換為主線,將登山的苦與樂和自然風光的美妙與壯觀緊密結合,寫景抒情,景中有情,情在景中,情景交融。從字里行間,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用精彩的語言、澎湃的熱情傳遞美好的情感,表達對人生的追求。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了較強的識字能力,教師只需對極少數易錯字稍作強調即可;在詞語的理解上,學生已學習了不少方法,可在課前通過相關的預習自學自主識字,在課堂中可分別就字詞的音形的難點和部分詞義可通過預習反饋加以檢測,當然一些重點詞語還需結合課文加以理解。
學生已具備一定的概括、表達、理解、感悟的能力,但學生與學生之間仍有差異。相對語文學習能力強一些的學生已能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清晰、明確、完整地表達自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等。而相對語文學習能力的弱的學生在概括能力上還存在一點問題。
語文學習更應注重學習方法的掌握、寫作技巧的積累。文中出現的排比、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講已不陌生后,但實際運用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特別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特點把比喻用得恰當、生動、優美,尚須多加點撥、練習。因此,教師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設計形式多樣的說寫練習,以提高其整理材料、組織語言和表情達意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本階段的教學目標及本班實際,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目標一:能在閱讀中自主識字,積累詞語。
在閱讀中自主識字,積累“游覽勝地、耽誤、依稀可辯、層層疊疊、目不轉睛、刺激、情不自禁“等詞語。通讀全文,通過朗讀積累一定的詞匯。
五年級教材不提供統一的生字表,但這并不意味著不再需要生字教學。教學中應根據教材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學做針對性地指導。
目標二:默讀課文,知道課文寫了“登泰山”和“觀日出”兩部分內容;了解作者抓景物特點、展開想象,將景物寫清楚、寫具體的寫作方法。
在課堂上,讓學生找一找文章中的比喻句、擬人句,然后讓他們在小組內交流,通過朗讀,品味,領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壯麗。再引導其展開豐富的想象,學習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把景物寫形象、寫具體。
目標三:領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壯麗,開闊胸襟,感受祖國山河的壯美,陶冶情操。
學生在如夢如幻的美景中欣賞美、享受美、體驗美,從而以澎湃的熱情傳遞美好的感情,激發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比熱愛之情。
四、教學設計與感想
本文描寫了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勝——泰山日出的綺麗風光。文章以登泰山和觀日出分為兩個部分,脈絡清楚,重點突出。其中,“登泰山”部分作者以時間、地點的變化介紹了登泰山時在中天門、對松亭、南天門、日觀峰的所見所感;“觀日出”部分詳細介紹了日出的美麗與壯觀景象,最后一節直抒胸臆,將登高觀日出時的感受完全表達了出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我在教學設計時采用“導游”的方式處理教材,目的讓學生在學習中拓展課外知識,增強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一開始,我利用“課前兩分鐘演講”,請一名“小導游”向大家介紹泰山的情況,讓孩子們對泰山有一個初步的印象,為學習課文作一個鋪墊。接著,讓學生在自由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按課題進行分段并用一個詞概括出對兩部分內容的感受。這是孩子們對課文的初步理解和感悟,讓他們從整體上去認知內容。
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講,語文學習更應注重學習方法的掌握、寫作技巧的積累。在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時,我主要抓住研讀和探究進行。在“登泰山”中,讓學生通過閱讀,劃出表示時間、地點和感受的詞句。這不僅理清了課文思路,也讓孩子們懂得了寫作方法——寫游記要抓住時間和地點這兩條線索來描寫景物。并且體會到了作為游客的“我”見到這樣的景色產生的感受和心情變化。對于這樣寫景的'文章,學生對內容的理解沒有很大的困難,關鍵在于,如何通過品詞品句來體會云霧的變幻莫測,感受日出的壯觀美麗,由此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在課堂上,我就讓學生找一找文章中的比喻句、擬人句,然后讓他們在小組內交流,通過朗讀,品味,在如夢如幻的美景中欣賞美、享受美、體驗美,在領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壯麗的同時,激發他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對美好人生的追求!在“觀日出”教學時,我抓住日出時動態的變化,借助于媒體圖片的展示,同時利用已學過的《火燒云》寫作方法進行能力遷移,并通過多形式的閱讀與品味,讓孩子們圖文并茂、直觀地去領略泰山日出的磅礴氣勢與壯觀景象。
另外,新課程開宗明義地要求教師充分開掘課文寫作資源,通過讀寫結合的訓練,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在本課教學中,我結合文本,設計了寫作指導與訓練。通過“云霧”片段的學習,讓學生學會“抓住景物變化特征”通過動態的描寫把事物寫具體,寫生動。在學生深入比較句子后,我出示幾副比較有特點的泰山云霧風景圖,問學生變幻莫測的泰山云霧還會有哪些壯麗的景象?學著作者的寫作方法進行仿寫以積累寫作技巧。這樣,學生從觀察中學會了寫作,從寫作中領會了方法,從而提高了表達能力,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最后,在教學結束時,讓孩子們把課前搜集到的有關古人贊美泰山的詩或詩句進行交流,旨在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培養搜集課外知識的本領,最終為學好語文培養興趣。
說課稿 篇2
說教材
“分數乘分數”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蘇教版小學數學六上第三單元第45-46頁的例4、例5及相應的“試一試”,完成隨后的“練一練”和練習九第1-5題。
這部分內容先教學分數與分數相乘的計算方法,再通過比較,引導學生把分數與分數相乘的計算方法推及分數與整數相乘,幫助學生形成對分數乘法相對完整的認識。例4先讓學生借助直觀圖形,初步理解1/2的1/2、1/2的3/4含義;再讓學生聯系示意圖所顯示的結果和分數乘法的意義,列出相應的乘法算式,算出兩個分數相乘的積,建立分數與分數相乘的計算方法的初步猜想。例5讓學生驗證猜想,在操作探究中進一步理解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啟發學生以直觀的方式探索分數乘分數的計算結果。然后組織學生觀察例4、例5中幾道題目的計算過程和結果,比較分析,歸納出分數和分數相乘的計算方法。其后,通過填空形式啟發學生用分數與分數相乘的計算方法計算整數與分數相乘,把計算方法推及分數與整數相乘,促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建立合理的認知結構。最后,教材舉例介紹了計算分數乘法時更為簡單的一種約分方法,簡化計算過程。
教學目標:
1、通過例題的直觀操作,理解分數與分數相乘的意義,初步掌握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
2、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主動進行分析、觀察、猜想驗證、比較、歸納的過程,進一步發展學生初步的演繹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
3、使學生通過學習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感受數學知識和方法的應用價值,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探索并掌握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
教學難點:理解分數乘分數的算理。
說教法
教學過程中,先復習口算,抓住學生的認知起點,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分數乘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作好鋪墊。新課的展開關于課的一開始是否要創設情境,在生活中很難找到原型,要創設一個恰當的情境并不容易。于是我采用刷墻的情境對例4進行改變,讓學生的思考能有個基礎,在探究中更好的理解了分數乘分數的算法和算理,從中也使我們體會到情境創設的重要性。理解分數與分數相乘的意義,是一個難點,因此在教學中,結合直觀圖,逐步的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涂色部分是整個圖的幾分之幾?畫斜線部分是涂色部分的幾分之幾?畫斜線部分又是整個圖的幾分之幾?在不斷的追問、交流中形成完善的分數乘法的意義,獲得獨特體驗,同時建立了初步的計算方法的猜想。
說學法
計算方法的得出是學生經歷了猜想、驗證、觀察比較、概括歸納等一系列的數學思維活動后得出的,教師在活動中適時引導,學生則主動建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發展,也體驗到了數學學習的樂趣。然后完成“試一試”學生嘗試解答,指名板演,核對時說一說怎樣想的?明確:計算過程中,能約分的`,要先約分再算出結果。在前面探究的基礎上,提供空間和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究,培養了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再加以介紹點撥,促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由學生自己探索得到的知識,最希望得到應用。利用好教材提供的“練一練”、“改錯”“比一比”等多種形式的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進一步鞏固新知,并學會反思,養成檢驗的好習慣。課堂總結時,必要的學習小結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自我反思的習慣,提高他們自我梳理知識的能力,提升學習方法。
設計意圖
《分數乘分數》是在學習了分數整數、整數乘分數,理解了分數乘法的意義后進行學習的。分數乘法在掌握了法則以后,計算并不復雜,因此在本節課中力圖體現“讓學生自己提出、驗證計算方法,培養探究問題能力,體現算法多樣化”的總體思路。
本節課的設計力圖以“分數乘分數”這一數學知識為載體,通過學生主動參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使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建立在自己的實踐經驗和主動建構之上,從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體現課程改革的精神。教學大綱上明確指出:“小學數學教學要使學生既長知識又長智慧,要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通過學生自己動手研究,推導“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并進行展示交流。呈現多樣化的算法,能較好地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成功和研究的樂趣,即使學生在理解掌握方法的現時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情感與價值觀。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在學習這一章前,很多學生還沒有接觸過程序,他們往往會產生一些錯誤的認識,以為只要把問題原封不動的交給計算機,計算機就會解決問題了。計算機之所以能解決這些問題是我們事先給計算機設定了解決問題的步驟。因此,當我們拿到一個問題后,首先要搞清楚做什么,再設計好一步一步怎么做,也就是設計解決這個問題的算法,最后選擇一種適合的計算機語言編寫程序,使計算機工作,得到正確結果。所以,解決任何問題,都必須設計算法、編寫程序。
本章中所涉及的題目都不復雜,算法也比較簡單。“解決問題的算法設計”這一節中所涉及到的算法和流程圖的知識點很多老師都認為內容難、枯燥、學生難以理解。所以經常把這一節教學內容省略或者放在后面簡單的講講。這樣就造成學生拿到題目后,往往不認真考慮算法,一開始就把注意力集中到語言的語法規則和語句上。學習程序設計,如果只知道計算機語言的語法規則不知道解決問題的算法,就不能編出好的程序。于是我在學生剛開始學習程序設計時先強調算法設計,讓學生們體驗算法思想,了解算法在程序設計中的地位,養成良好的編程習慣。語言只是工具,算法才是設計的靈魂。只要算法正確,流程圖無誤,就可以用任何一種語言編寫程序。本節內容難而且枯燥我就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注意多舉實踐中的例子,多結合數學、物理等學科知識,引導學生注意尋找、發現身邊的實踐問題,理論與實踐結合進而設計出算法。雖然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一些常見的、簡單的例子,但是算法仍然是學生較難理解掌握的內容。本節的教學只是開始、只是啟蒙,對學生的要求不能過高。通過不斷深入的學習,學生的理解會逐步加深。不要急于求成,應該循序漸進。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算法的基本概念和算法的表示方法;能用流程圖描述算法。
2、了解算法和計算機程序的基本概念,了解計算機程序執行的基本過程。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問題、理解和熟悉用自然語言等清晰描述解決問題的'過程,確立算法的概念。
2、通過利用流程圖描述算法過程,掌握利用流程圖描述算法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知道算法對于問題解決、程序設計的作用和意義。
2、通過算法描述,鍛煉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嚴謹的思維習慣。
3)分析重、難點
學習內容:了解什么是算法,掌握流程圖描述算法的方法。
學習重點:
把解決問題的方法步驟化;
如何用算法描述問題的解決;
流程圖描述算法的方法。
學習難點:
1、表述解決問題的步驟,即算法的描述及表示;
2、流程圖描述算法的方法;
3、程序結構的表示、關鍵性條件的確定以及在流程圖中的體現。
二、說教法
1)借助多媒體的手段,形象地給同學們演示一些算法,激發他們的興趣。
2)教師只講解一個相對簡單的例子,而在站中每一種程序結構都提供了相應的例子,可以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
三、說學法
1)算法是學生們較難理解和掌握的內容,而且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比較多。我想如果讓學生單兵作戰去理解這些內容的話比較困難。因此我就想能不能利用同學們集體的智慧,在競爭的氛圍中團結協作,更好的激起每個同學的智慧火花。于是課前我將全班35人分為7個小組,課堂中以小組為單位參與討論和思考。7個小組互相競爭,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合作,對于他組的成果懂得鑒別和欣賞。通過這種上課形式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團隊意識、競爭意識以及尊重他人、相互欣賞的素質。
2)由學生自己選擇完成的題目,因為學生對自己的水平最了解,又要考慮到小組的積分,所以每位同學都會選擇自己最有把握而且分值較高的題目,這樣就達到了每位同學都能夠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掌握本節課的知識的目的。
四、說教學過程
1)教學思路與教學環節
引入:渡河方案的確定
算法的概念
算法的描述:
教師講解流程圖的常用符號及三種程序結構的表示方法,并以“輸出兩個數中的較小值”為例演示流程圖的繪制方法。
學生自選兩道題,完成流程圖。
分析三道題的流程圖。
算法的擇優
2)教學手段輔助教學
多媒體演示動畫,展示渡河方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興趣
動態教學網站,整節課的支撐平臺,可以發布任務,上傳作業等。
3)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的算法設計
說課稿 篇4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六年級下冊習作1《寫一件童年趣事》的作文評講。
一、說教材
六年級下冊習作1《寫一件童年趣事》對學生提出了三點要求:
一、寫一件童年時有情有趣的事;
二、注意把有趣的地方寫具體;
三、學生學會用修改符號修改作文。
針對以上要求,我覺得上好作文評講課,先要做好以下準備:一、上好作文指導課,幫助學生回憶童年,選擇素材,指導學生把有趣的地方寫具體,讓學生享受“拾貝”的快樂;二、上好作文修改課,指導學生自己修改,互相修改,自己二次修改定稿;三、批改作文,對所有作文進行題材、內容、表達等方面的分析,確定兩篇相對寫得好的作文,盡量發現學生作文中的精彩片斷,還將學生作文中出現的錯別字、病句—一找出來,歸類整理,選一篇寫作問題比較典型的作文,以供課堂上學生修改。
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童年珍藏著我們多少歡笑與淚水,每個人憶及童年都會有說不完的話題,聊不盡的樂趣。而本次習作要求之一是“把有趣的地方寫具體”,因此,我把這堂作文評講課的情感目標定為享受童年的樂趣,享受寫作的快樂。
技能目標為
1、學習對人物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神態、外貌等進行細節描寫的寫作方法。
2、弄清修改的理由和方式,培養獨立修改作文的能力。
二、說教法、學法
以往作文教學中,老師們往往會精心設計作文指導課,對作文評講課,或不重視,或先念一兩篇優秀作文,再不點名地批評一下學生作文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幾點今后作文應注意的問題。學生總是處于被動地位,而且課堂氣氛是比較沉悶的.。
殊不知,作文評講課其實是對學生作文的再指導,是以學生一個個真實而具體的習作案例為出發點進行的有針對性的指導,好比教練在實際操作中現身說法,是最具人性化的教學過程,對提高學生習作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是不容輕視的。
因此我決定對作文評講進行改革,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作文評講課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鼓勵全體學生通過朗讀佳作、優美片段,討論交流習作中的優點與缺點等方式參與作文評講,而不只是“寫作尖子”頻頻亮相;作文評講課充滿民主氣息,面對作文,師生平等對話,其至可以爭鳴;作文評講課在形式上新穎生動活潑,以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
本堂課的設計思路是:“賞析”與“修改”,具體分為五大板塊:一、榜上有名;二、佳作亮相;三、精彩片段;四、咬文嚼字;五、七嘴八舌。
三、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明確要求:
1、播放樂曲《童年趣事》,教師談話創設情境:童年,
2、回憶本次習作要求。(即評價作文的標準)
(二)、佳作亮相,體驗成功
1、學生陳銘朗
《逞強喝酒記》。師問其他學生:“你覺得他寫的事情有趣嗎?你覺得他那里寫得最好?”教師及時地隨機地點撥、總結。
2、“想不想知道他為什么寫得這么有趣?”馬上采訪陳銘,教師歸納總結“生活就是語文,語文就是生活。正如法國雕塑家羅丹所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們平時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精彩,有效提煉素材。
3、學生吳晨陽朗讀《童年趣事——拔毛記》。采訪吳晨陽:“在這篇作文,你最滿意的地方是哪里?覺得哪里還有缺憾?”
4、教師總結:剛才的兩篇文章,當然不能說已經完美得無懈可擊。我們之所以認為陳銘和吳晨陽的作文是‘佳作’,那是因為這兩篇文章都有一個共同點——內容真實、表達自然、有趣。這是這兩篇文章最突出的優點,而且兩位同學所寫的事都是生活中極普通、極細微的小事,這也很值得表揚。當然,還有不少同學的作文也有這個特點。比如說,汪貝同學寫的抓雞的經過也是情節一波三折,生動而有趣;徐樂同學寫他去抱小豬而被豬媽媽追得狼狽不堪;劉強同學寫他為了不讓媽媽把壓歲錢收走而挖空心思藏錢;徐蕾同學寫自己偷學媽媽化妝;袁昌瑞同學寫自己被狗追;梅子瑩同學寫的抓小老鷹等等,這些同學的文章都應該受到表揚,因為他們用一顆童心寫出了一份童趣!”
(三)、精彩片段,享受快樂
雖然佳作并不是人人都有,但每個同學的作文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精彩之筆。下面請同學們欣賞一些同學作文中的‘精彩片斷’。
十幾位同學依次上臺朗讀自己作文中的精彩片斷。(在屏幕上打出這些片斷的內容并進行歸類)
(四)、七嘴八舌,評中導改
根據學生事情寫不具體的問題,找出一篇很有代表性的文章,摘取其中的一個片段,屏幕出示。
病文:
一天,媽媽硬要我去上幼兒園。我死死地抓住床單不放,還大吵著:“我不去,我不去!”豆大的淚珠劃過臉頰,落到了床單上。“你為什么不去幼兒園呀?”媽媽用溫和的語氣問我。我一時慌了神,不知道該怎么回答。突然,我靈機一動,裝出一副生病的樣子:耷拉著腦袋,眼睛都快閉上了,只張開了一條小縫,然后用有氣無力地說:“媽媽,我今天不舒服,你不要送我去上學好不好?”媽媽一聽,急了,馬上改變了主意,說:“那你就在家好好休息吧。”
學生討論,并修改片段。教師相機點撥。
(六)、名言警句,課外延伸
1、寫完后至少看兩遍,竭力把可有可無的字、詞、段刪去,毫不可惜。——契可夫
2、必須永遠拋棄那種認為寫作可以不必修改的想法,改三遍、四遍,這還不夠。——托爾斯泰。
3、作文是寫出來的,好作文是改出來的,改一百遍也不算多。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整數乘分數》是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分數乘法的第一課時的內容。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整數乘法的意義和分數加法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在這個內容中,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和整數乘整整數的意義相同,都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只是這里的相同加數變成了分數,同時分數乘整數又是分數乘分數、分數混合運算的基礎,因此必須使學生切實掌握好。基于以上原因,我確定了如下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理解整數乘分數的意義,掌握整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
能力目標:培養遷移轉化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嘗試探究,合作學習的好習慣。
為了使學生能比較順利地達到教學目標,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整數乘分數的意義,掌握整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
二、說教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學生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結合教材的特點,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借助課件演示:幫助學生審題,理解題意。
2.嘗試教學法:從主題圖中獲得信息,嘗試自己探究,討論解決。
三、說學法
本節課的學習依據知識的遷移,應用轉化的思想,通過學生嘗試自主探究,把新知識轉化為已經學習過的就知識,進一步了解知識之間的聯系,適時點撥,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教師讓學生嘗試、觀察、討論、探究中獲取知識,把課堂還給了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
四、說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揭示課題。
通過兩組計算題:
復習分數乘法的意義和計算,以舊知揭示課題,為新知的教學做好鋪墊。
二)合作探究,發現新知
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三位小朋友,他們每人各說了一句話,
出示情境:
奇思:我早上吃了6塊餅干,
笑笑:我吃的餅干數是奇思的1/2
淘氣:我吃的餅干數是奇思的2/3
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適時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笑笑吃了多少塊餅干?淘氣吃了多少塊餅干?通過圖形結合,學生的動手操作,溝通了6的 和6個 ,6的` 和6個 的聯系,學生順利列出算式:6 X 1/2 6X 2/3,并在計算中提醒學生,能約分的要先約分,解決了問題。進而揭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用乘法計算的道理。并及時延伸:8的 3 /4是多少?學生通過畫一畫,算一算,順利解決了問題。
三)鞏固訓練,理解算理
1、涂一涂,算一算: 在學生獨立完成練習的同時,他們對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已建立起模型,解決起來很順手。進一步熟練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并體驗如果先約分,再計算,比較簡單。
2、火眼金睛辨一辨:通過學生錯例,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認真讀題、審題、捕捉題目中關鍵信息的能力的教育。也讓他們感受不嚴謹治學所帶來的后果。
3、計算小練習,進一步熟練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提升計算速度和計算準確性。
四)反思學習,體驗策略
讓同學們談談都有哪些收獲?我抓住整數乘分數的意義、計算方法以及計算過程中先約分再計算等知識點再一次讓知識完整的展現給學生,加深學生記憶。
五)拓展延伸
一個書包原價30元,打九折后的價錢是多少元?請再舉出一個能用此算式解決的問題。
讓數學課堂變苦學為樂學,啟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讓學生帶著歡愉之情走出課堂,也迷戀于課堂。
五、說教學效果
這節課的設計,主要通過突破難點達到突出重點的教學思路,教學難點的突破主要是給學生充足的嘗試探究的空間,學生在探究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通過“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練一練”等有趣的活動,在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過程中,探索并理解整數乘分數的意義,掌握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教學效果明顯,學生對于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都能獨立解決。詮釋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的本質。
【說課稿】相關文章:
說課稿06-09
說課稿范文說課稿 范文10-04
松鼠說課稿10-05
實用說課稿10-29
浪花說課稿09-28
《 春酒 》說課稿07-10
《麻雀》說課稿10-28
舞蹈說課稿10-24
物態說課稿08-23
《牧童》說課稿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