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名盡職盡責的導游,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導游詞,導游詞可以加深游客對景點的印象,是提升講解水平的重要工具。那么問題來了,導游詞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西安導游詞,歡迎大家分享。
西安導游詞 篇1
大家好!我姓蘇,可以叫我“小蘇蘇”。
歡迎大家來到西安,這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城,古代有周、秦、隋、唐等十幾個朝代在這里建都,它的興盛距今已有1100多年,可以說西安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在西安的周邊有古代皇帝的陵墓有72座,大小古代建筑一共有700多處(大雁塔、小雁塔、秦始皇兵馬俑、鐘樓、古城墻等)還有寶雞法門寺、西岳華山、華清池……。同時也是很多大型電視、電影拍攝地,如:前端正在熱播的《那年花開月正圓》、《白鹿原》……。
西安的美景不光只有這些,希望你去親自體驗。
說起西安美食簡直讓人垂涎欲滴。我作為一個地道的陜西人和一名負責的導游來給你介紹一下陜西西安的特色美食。一、羊肉泡饃,只見一碗濃濃又正宗的羊肉湯端出來,上了飄著一層透明的羊油。一筐燒餅和幾顆糖蒜便成了正宗陜西味。二、肉夾饃,在西安幾乎每樣主食都是用小麥粉做的',肉夾饃,一個厚厚的燒餅切成均勻的兩半,夾上鹵豬肉是最樸素的又好吃的美食。油潑面,刺莖面、空心掛面、岐山哨子面、小米粥……五花八門。陜西人就是在簡單中尋找真味。
哦,到大雁搭了,都下車吧,請一個個有順序的下車,不要擁擠,下了車都帶好垃圾袋,不要亂扔垃圾,注意保護環境,做一個有公德素質的文明外地人。謝謝大家!
西安的美景說也說不完,希望你去細細游賞。
西安導游詞 篇2
各位旅客:
中國擁稀有百座古代城墻,個中以北京、南京、西安的古城墻局限最大,但北京、南京古城墻先后被拆毀或嚴峻殘破,而始建于公元1370年的西安古城墻迄今仍生涯完備。東瀛鬼子天皇訪華來西安時,放著“天下第八大事跡”秦俑坑不看,卻登上了始建于600多年前的西門城樓,明確了這座古代城墻的雄姿。下面請各人跟我一路實地去旅行西安古城墻。
各位旅客,這幾天我們已經在車行晨曦或晚霞中明確了古城墻的多彩多姿和古樸深沉。此刻我們來到城墻腳下,請各人走上城墻游覽。
各人必然想知道城墻的真正寄義是什么。“城墻”一詞原是從“城”字引申而來。“城”按《說文》表明,是“盛”的通假字,“盛”是納民,以是“城”字的本義是土圍民而成國,由此引出城墻一義。被譽為中華民族脊梁的萬里長城的“城”宇,同樣是城墻的意思。只是其后跟著社會的成長,“城”字又包括了本日都市的表明。“城”字最早呈此刻周朝的金文中,從字形看活生生地浮現了古代城墻的`軍事用途。城墻的軍事浸染是守衛私有制,而在意識形態上看,城墻的形體局限又是品級森嚴的宗法制的嚴酷浮現。顯然統治者營造城墻,是用它來掩護本身,宣示國威。此刻我們看到的西安城墻,是中國汗青上最聞名的城垣構筑之一。它從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詔修城開始動工,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落成,歷時8年,是在隋唐首都的皇城基本上擴筑而成的,顛末歷代修葺,根基上保持著完備的封建社會城垣構筑的面孔,反應了中國古代筑城技能的精巧成績。
各位旅客,那么西安城墻到底有多大呢?它的布局又是奈何的?據測算,西安城墻周長11.9千米,個中東城墻2590米,西城墻2631.2米,南城墻3441.6米,北城墻3241米。這樣的局限在海表里都是較量少見的。
各人望見城墻四門外筑有保護城門的小城,那叫甕城。所謂甕城,意為仇人一旦進入,就會受到甕城城墻上面的四周夾擊,如同甕中之鱉,無法逃走。甕城外還筑有拱衛甕城的小城,古稱羊馬城。古時辰大城門的啟閉有規按時刻,封鎖城門后尚未回城的人可連同本身牽的羊、趕的馬等,進入羊馬城以及今環城公場地帶歇息,期待開城門后再進城。西安的羊馬城在清末已全毀。記得1986年在西安城安寧門(西門)甕城北門外約17.5米處發明羊馬城北側門道,長5.5米,寬2.4米。此刻各人能看到南門甕城外側已修復的羊馬城,墻體長198米,高9.5米。
西安導游詞 篇3
華清宮景區位于西安城東30公里,與"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相鄰。由華清池和驪山兩大景區組成,周、秦、漢、隋、唐等歷代帝王在此建有離宮別苑。因其亙古不變的溫泉資源、烽火戲諸侯的歷史典故、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西安事變"發生地而享譽海內外,成為中國唐文化旅游標志性景區。
華清池內唐御湯遺址博物館、西安事變舊址——五間廳、九龍湖與芙蓉湖風景區、唐梨園遺址博物館等五大文化區和飛霜殿、昭陽殿、長生殿、環園和禹王殿等標志性建筑群。驪山上老母殿、老君殿、烽火臺、兵諫亭、石甕寺、遇仙橋等景點星羅棋布,"驪山晚照"是著名的"關中八景"之一。華清宮現為國家首批5A級旅游景區,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華清池的悠久歷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早在六千年前的氏族社會,這里就有原始先民活動的足跡,他們是驪山溫泉最早的'利用者。西周末期周幽王就在今華清池所在地修建"驪宮";"千古一帝"秦始皇于此"砌石起宇"名曰"驪山湯";漢武帝時,在秦湯基礎上進行修葺;北周武帝造"皇堂石井";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重加修飾,為美化環境而"列松柏數千株",以點綴溫湯風景。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李世民營建"湯泉宮",竣工以后太宗率文武百官臨幸新宮,親筆御書《溫泉銘》,兵名石匠樂石制碑拓印以示群臣。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幾經擴建,公元747年10月新宮落成,易名"華清宮"。"高高驪山上有宮,朱樓紫殿三四重",宮城倚山面渭,依驪山山勢而筑,以朝元閣所在的西繡嶺第三峰和溫泉總源為軸線,以總源為軸心向四周輻射展開,既合理地利用了溫泉,又體現了皇宮嚴謹的布局。宮周筑羅城,修登山輦道和通往長安的復道,內置白官衙署和宮清腹地、卿府第。
西安導游詞 篇4
小雁塔位于西安市南門外友誼西路東段南側的薦福寺內,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座典型的密檐式佛塔,與大雁塔東西相向,因規模小于大雁塔,故稱小雁塔,是唐代古都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標志之一,“雁塔晨鐘”也是清代關中八景之一。小雁塔雖不及大雁塔規模宏大,但這里環境清幽,風景優美,在古城中別有一番韻味。
小雁塔建于唐景龍年間(707年~710年),當時塔院并不在寺內而是與寺門相對,但依舊是薦福寺的一部分。薦福寺于大慈恩寺一起在皇家的庇護下走向興盛。到唐武宗會昌年間滅佛時,薦福寺被敕令保留20僧人維持香火,由盛至衰。唐末的的兵火戰亂中,薦福寺屢遭破壞,寺院毀廢,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從北宋哲宗元祐年間的文字記錄來看,這時薦福寺已遷入塔院內,與小雁塔成為整體。
小雁塔的特點是塔形玲瓏秀麗,屬于密檐式磚結構建筑,塔壁不設柱額,每層磚砌出檐,檐部迭澀磚,間以菱角牙子。塔身寬度自下而上逐漸遞減,愈上愈促,全部輪廓呈現出嬌媚舒暢的錐形形狀,造型優美,比例均勻。原為15級,約45米高,現存13級,約43.3米高。該塔塔平面為正方形,各層南北兩面均開有半圓形拱門,塔內設有木梯,游人由此登上塔頂可以飽覽西安市內風光。
在漫長的歲月中,小雁塔還有一段“神合”的歷史呢!公元1487年,陜西發生了6級大地震,把小雁塔中間從上到下震裂了一條一尺多寬的縫。然而時隔34年,在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縫在一夜之間又合攏了。人們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攏叫“神合”。1555年9月,一位名叫王鶴的'小京官回鄉途中夜宿小雁塔。聽了目睹過這次“神合”的堪廣和尚講的這一段奇事后,驚異萬分,把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北門楣上。建國后修復小雁塔時,才發現它不是“神合”,而是“人合”。原來古代工匠根據西安地質情況特地將塔基用夯土筑成一個半圓球體,受震后壓力均勻分散,這樣小雁塔就象一個“不倒翁”一樣,雖歷經70余次地震,仍巍然屹立,這不能不令人嘆服我國古代能工巧匠建筑技藝的高超。
西安導游詞 篇5
西安碑林博物館は全國最大の石質書庫です。なぜ碑林と呼ばれていますか?その中の石碑は林のようです。
碑林の中で、一番印象深いのは「石臺孝経碑」です。この碑は唐玄宗が直筆で書いて注釈したものです。その形式は獨特で、四面に字を刻んで、碑の冠は青龍が空に昇るので、それは3階の石碑がまだあって、すべての階はすべて精巧で美しい図案が刻まれています。石碑には一つ一つの格子が描かれていて、格子の中には楷書工がきちんと一字ずつ刻んでいます。格子のそばの小さい字はこの字に対する注釈です。唐玄宗はこういう小さなことに対して真面目で、本當にいい皇帝だと思います。
続いて私達が行ったのは7つの大きな石碑展示室で、展示室の石碑は造型が豊富であるだけではなく、石碑に記録されていることも多種多様で、李斯、王羲之、顔真卿などの書家の傑作だけではなく、文字遊びの「絵の中の蔵字」の碑もあります。一見、綺麗な竹ですが、近寄ってよく見ると、一つ一つの字です。つまり詩です。字は絵で、字畫は一つになります。さらに碑には地図があり、図には「六寸ごとに折地一里」と明記されています。測量器具がなく、地図がこんなに正確に描かれているとは不思議です。
最後に行った展示室の碑は全部國子監が學生のためにお手本を作っていました。現在の辭書のような碑が使われています。なぜこのような碑があったのかというと、當時はまだ印刷術がなかったからです。學生たちの教科書は自分で手で寫したものです。このような手本があって、學生たちは校正するところがあります。この碑には楷書の端正な字で一つ一つの字を刻んでいます。字がきちんと整っていて、粛然として尊敬されます。
博物館を出たら、心はまだあの碑の前にあります。今回の見學で、書道は中華文明の素晴らしい作品であり、字の上手さは見た目の美しさだけではなく、正確に情報を伝えるためにあるということが分かりました。今回の見學を通じて、字を書く態度を正しました。字をどう書くかを教えてくれました。字を書く信念を確立しました。
西安導游詞 篇6
親愛的游客朋友們,你們好!
現在我們進入的就是著名的5A級景點唐華清宮。唐華清宮位于美麗的驪山北麓,是以溫泉湯池著稱的中國古代宮殿。周、秦、漢、隋、唐的歷代皇帝,都在這里建立過溫泉宮。著名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杜牧的《過華清宮》中均提到過這里,“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說的就是唐代興盛時期的華清宮。
朋友們,我們面前的.是九龍湖,九龍湖的對面就是《長恨歌》里的長生殿,“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這些膾炙人口的名句描寫的就是發生在這里的故事。
順著路往東走,這里是唐玄宗和楊貴妃創作出《霓裳羽衣曲》的梨園,梨園是唐代著名的舞蹈圣地,也是和西域諸國進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
五間廳的西面,是著名的唐代御湯,也就是楊貴妃洗澡的溫泉,“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寫的就是當時的沐浴場景。華清池后面的驪山是一座休眠火山,流經這里的地下水被加熱成43度,這里的溫泉富含各種礦物質,是與古羅馬卡瑞卡拉、英國巴斯溫泉齊名的世界三大溫泉之一。大家可以在兩個噴泉處感受一下驪山溫泉,是不是覺得這里水質純凈,洗過之后細膩柔滑?
現在我們已經游覽了華清池主要景點,親愛的游客朋友們,相信你們已經對這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歡迎你們再來臨潼、再來西安、再來美麗的陜西,謝謝你們的參觀!再見!
西安導游詞 篇7
華清池是位于唐華清宮遺址之上的一座皇家宮苑,西距西安30公里,南依驪山,北面渭水。因其亙古不變的溫泉資源、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西安事變發生地以及豐厚的人文歷史資源而成為中國著名的文化旅游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首批AAAAA級旅游示范景區。
華清池融人文歷史和自然景觀于一體,周、秦、漢、隋、唐等歷代帝王在此修建離宮別苑。景區仿唐建筑大氣恢宏,園林風光別具一格。主要有唐華清宮御湯遺址博物館、西安事變舊址、九龍湖與芙蓉湖風景區、唐梨園遺址博物館,有飛霜殿、昭陽殿、長生殿、環園和禹王殿等標志性建筑群,有體驗皇家溫泉的'以瀾湯殿、御湯苑、星辰苑、尚食苑、長湯苑、少陽苑、香凝閣和御膳閣為主的華清御湯(精品)酒店。20__年4月推出的大型實景歷史舞劇《長恨歌》,成為中國旅游文化創意產業的成功典范。20__年5月推出的多媒體影像劇《玄境長生殿》,成為傳統博物館數字化改造的新模式。
建國以后經過幾次大規模的修葺、擴建,古老的華清池又煥發出青春的光彩,雖不及唐時規模宏大,但也不亞昔日之富麗典雅。1959年,著名文學家郭沫若在此參觀時就欣然提筆寫下了"華清池水色清蒼,此日規模越盛唐。不僅宮池依舊制,而今庶民盡天王"。
近年來,華清池以“打造中國唐宮廷文化旅游標志性景區”為發展愿景,積極實施唐華清宮文化旅游開發戰略,按照歷史文化、御湯文化、宮苑文化、梨園文化、宗教文化等五大文化元素規劃建設唐華清宮文化旅游大景區。
西安導游詞 篇8
起首我們旅行的是有壯闊氣魄的明城墻。我們面前的城墻是明時的。明太祖朱元璋以為“如山河永固,非深溝高壘,內儲外備,不能為安。”于是從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下詔修城開始動工,歷時8年落成,是在隋唐首都的皇城基本上,向東、向北各擴建了4分之1上修筑而成的,形成了本日的城墻。此刻我們看到的城墻是一個對象長,南北短的長方形,周長13.79公里,面積11.5平方公里。是一個成果計劃周密,形制雄偉的軍事防止辦法。下來我給各人別離將城墻各部門的構筑結構既城防浸染逐一作以先容:
起首我們望見的是護城河,也叫“城壕”,它是阻止仇人襲擊的第一道防地。凌駕護城河上獨一的通道就是我們面前的的吊橋。吊橋在已往由保衛城門士兵掌管,他們功用“晨鐘暮鼓”的批示按時起落。一旦有戰事光降,吊橋就被高高生起,整個都市就成為一個關閉的戰斗碉堡。適才有伴侶問在哪里節制吊橋,這也就是我們下面要來旅行的城門,上面是閘樓,即節制吊橋起落之處。城門是防止辦法相等重要的一個環節,那么此刻請各人跟從我進入城門,來相識城墻的其它一個構成部門。
究竟上完美的城門是由閘樓、箭樓、正樓構成。我們看到的最表面的就是有閘樓,它最首要的浸染就是節制吊橋的起落,而且也具有夜間打更的浸染。閘樓是兩層懸山式布局,固然情勢異常簡捷,但有著舉足輕重的浸染。這是都市的二道防地。
前面能看到的那座構筑是箭樓。箭樓共有箭窗66孔,形成了一個扇型的進攻面,士兵可憑窗高高在上殺傷仇人。
在閘樓與箭樓之間,形成的半月形的空間,我們叫做甕城。它的浸染在于假如仇人攻入城門后,進入甕城,這時會受到甕城上4面高高在上的進攻,如同甕中捉鱉。
我們所能望見撲面的構筑是正樓,正樓是城墻最里層的構筑。正樓構筑情勢為重檐歇山式,是主將戰時坐鎮批示守城的批示所。
高峻的城門,城門是敵我兩邊征戰的單薄環節,也是統治者苦心策劃的防止重點。明代修筑城墻時,異常重視城門的防止成果。個中他們有一個很是大的技能打破,沖破了西漢開始相沿了1500年之久的“過梁式”城門,這種門最大的弱點是經不起火攻,以是就有了“城門失火,殃及遲魚”的典故。明代城門回收的是券拱式的門洞,可以有用的抵制火攻,以是大大進步了城墻的防止手段。西安城墻門從上到下橫箍著9道寬15厘米的鐵條,上釘1800個蘑菇釘,增強了門扇的強度,使箭矢無法射入門中,從而增強了城門反抗襲擊的手段。這是城墻的第三道防地。
我們可以見到城門上有永寧門幾個字。在明西安城墻的東、西、南、北面各有一座城門。南門曰永寧門,意思是南邊是火神地址地,就是向火神祈禱,不起火警,永保平定。東門名長樂門,因明國都南京位于西安東面,“長樂”二字帶有祈祝大明山河萬年不衰,持久歡悅之愿望。西門為安寧門,體現西部邊疆安泰康定。北門名安遠門,意指北部邊塞久遠安寧,不起戰亂。
此刻我們就登上城墻,來感覺他壯闊的氣魄。城墻的最底層是用石灰、黃土、糯米汁攪拌夯打而成,干燥之后,堅固如石。汗青上對城墻曾多次維修,有兩次最著名。第一次是在明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其時的陜西巡撫張祉在城墻底頂面和外壁都包砌了青磚,使整個城墻顯得壯闊和宏偉。清乾隆年間,其時的陜西巡撫畢沅又對城墻舉辦了大局限的維修、加固,將包磚增厚,鋪設海墁,并增修排水體系。城墻頂上的這個平面就是海墁,它是城上調兵譴將的通道,用三合土墊底,上面鋪有兩層城磚而成,即可便利于城上交通,又可防備雨水下滲。海墁從外向內有5度的傾斜面,可將雨水敏捷導入城內側的排水槽,有用的掩護了墻體不被水浸泡,起到了掩護墻體的浸染。城墻每相隔40—60米一個有排水槽,它們為磚石布局,附貼在城墻內側,從墻頂直達墻下,與溝渠相通。西安城墻之以是生涯至今,這套完備的排水體系起到了很大的浸染。
為了擔保士兵及車馬在城上行走安詳,在墻頂內沿建有宇墻。為了了望利便,在外沿上又筑有垛墻。在垛墻的底部的方孔,又叫懸眼是士兵可向外窺察、射擊的處所。
沿城墻外側有向外突出的實心墩臺叫做敵臺,俗稱馬面。在城墻上共有98座。各敵臺相距120米,這個間隔和已往的兵器是有相關的,120米的中點是60米,恰是弓箭、飛鉤、滾木等兵器的有用射程,它的呈現使士兵作戰視野坦蕩,戰術運用機動。一旦仇人攻城,會受到來自城墻和閣下敵臺、敵樓三方面的射擊。組成了一個立體交錯火力網,大大的進步了城墻的戰斗力和防止成果。
在城墻的四個轉角處有角樓。值得一提的是,除西南角為圓形角臺外,其余三個角臺均為方形,為何只有這一角臺為圓形的呢?明城墻是在唐長安城基本上向東北擴建三分之一而成的,它的西南角,正好是唐皇城的一個城角,因唐皇城城角為圓形,以是就維持了原狀。
以上就是我帶各人旅行的明代城墻,下面我們去相識一下其它的明代構筑,鐘樓和鼓樓。鐘和鼓是中國最早呈現的沖擊樂器,兩三千年前,鐘和鼓是用來祭奠和宴享的禮器和樂器,到了漢代,尤其是五胡十六國和魏晉南北朝時期,鐘和鼓被用做軍旅批示的信號和軍樂。到了唐代的就有了報時的成果,正如文人書生在詩中描寫的“將則雞人報曉時,尚疑方近翠云秋。“尚有“六街鼓絕行人歇,九曲茫茫空有月。”描畫的就是人們聞鐘聲而起,聞鼓聲而息的環境,這就是各人常說的“晨鐘暮鼓”。鐘樓和鼓樓上的鐘和鼓都是明代,以是它們天然也都有報時的成果。鐘樓和鼓樓建于明代,西安是明代的.軍事重鎮,鐘鼓樓無論從構筑特色、照舊藝術代價,都居于同類構筑之冠。
伴侶們,我們起首來鐘樓。鐘樓位于市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有“全國第一鐘樓”之譽。要相識鐘樓,就要從鐘提及。真正鐘樓上的鐘是唐景云年間的“景云鐘”,它是一口六噸重的銅鐘。它是以鐘乳來調理音律,聲音嘹亮悠揚,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年鐘聲即是原本懸掛在鐘樓上“景云鐘”鐘聲的灌音。其時鐘樓的位置并不在此刻的處所,那么它在哪兒呢?鐘樓最初的位置在鼓樓以西的“迎祥觀”內,安史之亂時,“迎祥觀”和鐘樓毀于一旦。公元1384年,明朝當局從頭建筑了一座鐘樓,就是我們此刻看到的這座鐘樓。跟著經濟的成長,西安城不絕的擴建,鐘樓就偏于城西,不在居于都市中心了。在這種環境下,公元1582年明當局就將鐘樓遷徙至本日的位置。據碑文記實,“樓唯柱基外,一無改創”。也就是說,除了新筑樓基外,其他都是原件原樣。各人可以想象一下,6萬立方米的巨型構筑,要舉辦整體的拆遷復興,沒有高深的組織安裝,沒有精密的工程組織是很難實現的。以是這也是我們16世紀構筑史上一次劃期間的創舉。鐘樓也因此越發晉升了它的藝術代價。各人轉頭看立柱上有一幅楹聯,“鐘號景云鳴彩鳳,樓雄川口鎖金鰲。”說的就是鐘樓拆遷的一個神話傳說,更給鐘樓增加了隱秘色彩。
不外鐘樓拆遷后,鐘就敲不響了,許多人說是神物有靈,著實是鐘房有題目。它中間高,附近下傾,重檐包圍,好象給鐘戴了個帽子,戴翁以呼,聲音雖然不能傳的很長遠。后把鐘就放到了屋外。最后以明成化年間所鑄的一口鐵鐘代替,各人此刻看到的這口鐘是連年復修的,原鐘此刻保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館。雖然我們本日敲鐘已不在是為了報時,而是為了祈福,企求我們的糊口安全快意,完滿幸福。各人如有樂趣,不妨也敲幾下。
好了伴侶們,讓我們回過甚來瀏覽鐘樓的構筑吧。鐘樓高36米,別離由基座、樓身、樓頂三部門構成,四周正對四個偏向,開對象南北四個券洞。鐘樓上下兩層每一層都以“斗拱”作為裝飾,它是中國古代木布局構筑上的一種特有的構件,一方面起到了裝飾浸染,一方面它可以按照力學道理,形成力的勻稱負荷,旅游寶典,“斗拱”用在屋檐下可以使屋頂的出檐加大,用在梁枋兩頭下面,則可以減小梁枋的跨度,加大梁枋的遭受力。同時“斗拱”的數目還可以表現出這種構筑的規格和品級來。鐘樓回收的四角攢尖式,對角線修建,覆以琉璃瓦,屋角微微上翹,這種形制按文人的描寫“如鳥思閣,如喙思飛”,就比如展翅翱翔的鳥。象鐘樓這種出檐3層的,我們把它叫重檐三滴水,這種形制不單可以增進構筑的雅觀,還能鐫汰雨水順而著落時對構筑的攻擊力。
鐘樓不單整體氣魄恢弘,細部也異常精細。各人此刻看到的格子門,門扉上都有木刻浮雕,內容有聲動悅耳的民間傳說、回味無限的汗青故事,樓上樓下加起來共有64幅,如我們認識的“八仙過海、踏雪尋梅、永生殿盟誓”等。
相識完了鐘樓,下面我們將要旅行的是與鐘樓遙相呼應的鼓樓。
鼓樓間隔鐘樓只有250米,它建于公元1380年,鼓樓要比鐘樓大的多。鼓樓高34米,基座呈長方形,。此刻它的南北兩面還各開高為6米的十字型券洞,一向到本日照舊友通要道。它的北面尚有聞名的小吃街。
鼓樓上曾用來報時的大鼓已不知去處,1996年西安市文物局投巨資建造了一面大鼓,就是我們各人此刻看到的著面“聞天鼓”。這面大鼓的鼓面是用整張牛皮蒙制的,聲音深摯嘹亮,重棰之下,十里可聞,這面大鼓已經申報進入了天下基尼斯大全,以是本日來的伴侶們都很是的榮幸,由于各人看到了天下上最大的鼓。
鼓樓的南北兩側檐下,已往曾懸掛著兩幅巨匾額,南面為“文武盛地”。文王、武王時期,全國僻靜安泰、國富民強,聲名白西安從古到今的發家郁勃。北面匾文“聲聞于天”,典故是《詩經》中“鶴鳴九皋、聲聞于天”。兩幅巨匾如統一語道破,使鼓樓氣憤盎然,為這座古構筑增加了不少色澤,遺憾的是這兩塊巨匾,在十年大難中已被破損,此刻的匾額憑證原有汗青資料規復的。
以上就是我們本日旅行的明城墻、鐘鼓樓。這些構筑記錄了西安滄海桑田的汗青,也銘記了西安民氣中的悲愴與自滿。他們作為汗青事業,就象陳年的老酒,使民氣醉,讓人回味。
西安導游詞 篇9
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到家來到西安,西安是著名的古城,我將帶領大家游覽幾天,那么首先我們就去秦始皇陵觀光。
始皇陵位于西安市臨潼區東約五千米處,它南依驪山,北臨渭水,地勢險峻,環境優美。陵園規模宏大,陪葬品重多,像一座豐富的地下文物寶庫。據史書記載,秦始皇趙政從13歲就開始營建陵園,修剪時間長達38年。工程浩大,氣魄宏偉,創歷代封建統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1974年在其東側發現兵馬俑坑,轟動了中國,震驚了世界,是20世紀最偉大的考過發現之一。1978年,法國前總統希拉克參觀后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跡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國。”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是建立在兵馬俑坑原址上的'遺址型博物館,于1979年10月開館。1987年12月聯合國教文組織將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家在游覽時要注意以下幾點:1。不要大聲喧嘩。2。不要擁擠,要有秩序的參觀。3。不要亂寫亂畫,保護文物。現在我就帶大家一起參觀一下吧!
西安導游詞 篇10
各位尊敬的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古城西安,我就是你們這回西安之旅的導游。我姓徐,大家就叫我徐導好了。今天參觀的第一個景點是世界遺產之一,秦兵馬俑。景點位于西安臨潼,我們坐的車也是去臨潼的,行程大約四十分鐘。我想提到西安的臨潼,你們肯定會想到舉世無雙的秦兵馬桶。
好了,我們現在已經到了秦始皇陵園,請大家按次序下車。你們知道秦兵馬俑的來歷嗎?原來以前的朝代,皇帝逝世都是找一些活人陪葬,后來到了秦朝,一個大臣對秦始皇說:“之前的朝代乃是用活人陪葬。而我覺得這樣對您不是很妥當,不如讓能工巧匠們打造出一支用泥土做成的您那南征北戰、所向披靡的大軍如何?”秦始皇覺得這個想法挺不錯的.,就答應了下來。其實要不是那時候秦始皇的一點頭,今天也就見不著這氣魄雄偉的兵馬俑軍對。兵馬俑的規模宏大。到目前已發掘了三個俑坑,總面積近XX0平方米,差不多有平時的50個籃球場那么大,坑內有兵馬俑8000個左右。
現在我們來到的地方是一號坑,也是三個坑中最大的一個俑坑,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你看都點了三個俑坑總面積一半還多呢!既然面積那么大,那么數量也是非常多的,有6000多個。一號坑上面已經蓋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廳,我們可以走進大廳再細細游賞,游覽時也要注意安全哦!
你們請看,那身材魁梧,頭戴曷冠,身披鎧甲,手握寶劍,昂首挺胸的就是將軍俑。有的神態自若,目光炯炯,一看就知道是久經沙場,重任在肩;有的則是頷首低眉,若有所思,好似在考慮如果作戰,戰勝敵人。滿是大將風范。
再看那些武士俑,一個個體格健壯,而且它們身穿戰袍,披掛鎧甲,腳登前端上翹起的戰靴,好像在聽候號角,待命出征。
接著繼續來看騎兵俑,仔細的觀察,它們身上著短甲,下身著緊口褲,足登長靴,右手執韁,左手持弓箭,仿佛隨時準備上馬沖殺。
打仗時期,肯定少不了一群良駒。看前方,那陶馬跟真馬一樣大小,一匹匹形體健壯。那躍躍欲試的樣子,如果一聲令下,就會撒開四蹄,騰空而起,跳上征程。
不管是將軍俑、武士俑還是騎兵俑,都好像在暗下決心,為秦國統一天下作殊死拼搏,甚至連陶馬也好像在打算一定要精忠報國,走進它的身旁,似乎能感愛到輕微的呼吸聲……秦兵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它惟妙惟肖地模擬軍陣的排列,生動地再現了秦軍雄兵百萬,戰車千乘的宏偉氣勢,形象地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力量和英雄氣慨。
各位親愛的游客們,時光飛逝,今天的秦兵馬能之旅也就告一段落了,現在我們準備啟程回賓館,接著后幾天的活動內容……
西安導游詞 篇11
各位游客:
非常歡迎大家來到古城西安觀光游覽,我是你們的導游李茜。下面就由我來為大家貫徹一下“三個代表”,說起三個代表,大家都笑了,這貫徹十什么意思呢?這次代表非彼代表也!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第一個代表是我代表最熱情的西安人民歡飲大家的到來:第二個代表是我代表我們旅行社歡迎大家的到來:這第三個代表是我代表我本人熱情地歡迎大家。如果在旅途中您有什么困難或疑問都可以向我提出,我會盡力為大家排憂解難,希望我的服務可以在這寒冷的冬天為您帶來一絲暖意。今天我要帶大家參觀的就是鐘樓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建筑就是鐘樓。鐘樓位于西安市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它建于公元1384年,也就是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觀,距目前位置1000米左右。當時迎祥觀是西安市的中心,但鐘樓在建成200年后,隨著城市中心的東移,城門改建,新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觀的鐘樓便日益顯得偏離城市中心。到了明神宗萬歷10年,也就是公元1582年,在陜西巡撫龔懋賢的主持下,將鐘樓來個整體拆遷,遷至今址。據鐘樓的碑文記載,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木質結構的樓體全是原樣原件。所以耗資不多,工程迅速。
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筑藝術風格,樓高36米,重檐斗拱,攢尖高聳,屋檐微翹,華麗莊嚴。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是正方形,每邊長35.5米,高8.6米,全部用青磚砌成。基座四面正中各有一個高和寬都是6米的十字交叉券洞。樓身為正方形木質結構,邊長22米,高26米,四面五開間,外面以回廊環繞,里面為二層樓,樓內有木梯盤旋而上。樓內上下兩層正方形大廳里,陳列著明代以來各種名貴瓷器及紅楠木家具,四面門上布滿浮雕畫,風格厚樸生動。樓頂為四角攢尖結構,上面覆蓋著碧綠色的琉璃瓦,頂端大圓頂高達5米,里面是木心,外貼銅皮,銅皮上再箔敷一層黃金,金光閃閃,輝煌燦爛。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鐘邊鑄有八卦圖案。這口鐘建造以明成化年間,也就是公元1465年—1487年間。但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卻小得多了。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鐘是唐代景云年間鑄造的“景云鐘”。現在這口鐘收藏于西安碑林。據說,鐘樓從迎祥觀遷到今址后,雖然樓的式樣大小并沒有改變,但景云鐘卻怎也敲不響了。沒有辦法,只有另換。對于景云鐘不響的原因,有人認為它是“歷世久遠,神武有靈”,不愿被熱挪動;也有人說,鐘置于室內正好像是“待甕以呼”,當時應該移到樓外。但無論如何,這給鐘樓的歷史又添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為了將景云鐘移到新建的鐘樓上,當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橋,利用橋面斜坡把景云鐘運到了鐘樓上。據說“橋梓口”也因此而得名。鐘樓內西墻上嵌刻有《鐘樓歌》和《鐘樓記》碑刻。《鐘樓歌》是當年修建鐘樓的陜西巡撫龔懋賢在解職赴京時登樓所賦。詩中對鐘樓做了熱情的贊頌。《鐘樓記》是督修過鐘樓的巡撫張楷所作,詳細記述了鐘樓的身世。在鐘樓的門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畫共64幅,其中有木蘭從軍、嫦娥奔月、柳毅傳書、八仙過海等等。這些木刻浮雕故事,給鐘樓增添了不少歷史趣味。建國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對鐘樓進行了三次大規模修葺,使這座古建筑又煥發了昔日的風采。
西安導游詞 篇12
各位游客: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古城西安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黃,叫我小黃或偉群都行。我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參觀,很高興,希望我能和各位一起度過這一段美好的時光。今天我先帶大家去最著名的秦兵馬俑。
秦兵馬俑在我們國家西安臨潼出土,今天我就帶領你們游覽這舉世無雙,享譽世界的歷史文物。
看!這就是將軍傭,它身體魁梧,頭戴鶴冠,身上披著鎧甲,手里還握著寶劍,看它若有所思的樣子,好象在考慮如何打退匈奴大軍呢!
瞧!這個兵馬俑是陶馬,它的大小跟真馬差不多,個個形體鍵壯,肌肉豐滿,看它躍躍欲試的樣子,好象一聲令下,就會撒開四蹄,騰空而起,踏上征程哩!
今天,我的講解就到這,檔案,先的景點不知這一關額,還有先古城墻,華清池等等,這些景點我都會帶你們去的.,今天我們就先到這里,大家回去好好休息,然后有一個好的狀態再繼續我們明天的行程,希望大家今晚能休息好,我們明天見。
西安導游詞 篇13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叫李子涵,大家能夠叫我李導,很榮幸當你們的導游。我們將要游覽的是小雁塔。小雁塔是中國早期方形密檐式磚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層,現存13層,高43.4米,塔形秀麗,是唐代佛教建筑藝術遺產,佛教傳入中原地區并融入漢族文化的標志性建筑。
小雁塔與大雁塔東西相向,是唐代京師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地標。小雁塔在唐、宋朝時期一直叫“薦福寺塔”,“小雁塔”之名和“大雁塔”有關。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朝廷資助在長安大慈恩寺西院建造用于安置玄奘由印度帶回經籍的佛塔,此塔名雁塔。唐中宗景龍元年(707年),由皇宮中的宮人集資、著名的道岸律師在薦福寺主持營造了一座較小的佛塔。后來,為了區別兩塔,慈恩寺塔名為“大雁塔”,而薦福寺塔外形似雁塔又小于大雁塔,故名“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
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龍年間(707年—710年),是為了存放唐代高僧義凈從天竺帶回來的佛教經卷、佛圖等而建。小雁塔所在塔院是薦福寺的一部分,不過塔院并不在當時的薦福寺內,而是與寺門相對。塔院位于安仁坊,與位于開化坊的薦福寺門隔街相望。唐末戰亂,薦福寺屢遭破壞,寺院毀廢,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
宋哲宗元祐年間(1086年—1094年)的文獻記載,當時的薦福寺已從最初的開化坊遷入了安仁坊的塔院內,與小雁塔成為整體。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一位自稱“山谷迂叟”的信士發愿修繕小雁塔,將風化嚴重的塔檐、塔角修好,以白土粉飾,至今塔身可見白土粉刷的痕跡。
小雁塔第一層塔身南北開辟門洞,以供出入,南北門框均以青石做成,石質門楣上線刻供養天人和蔓草、祥云、迦陵頻伽等具典型佛教寓意的裝飾圖案,反映了初唐時期的藝術風格。飛天原是古印度神話中的歌舞神和娛樂神,后被佛教吸收于天龍八部眾神之內,成為佛教中常見的裝飾題材。
祥云紋樣是仙界、理想和現實結合的浪漫主義產物,是古代紋飾的審美特征;迦陵頻伽,佛教又稱“妙音鳥”,聲音美妙動聽,婉轉如歌,在佛教經典中,常以其鳴聲譬喻佛菩薩之妙音。
這些與佛教內容密切關聯的.裝飾紋樣,刻工精細,線條流暢,以跳動的回轉曲線作為紋樣的基本構成,把外來的題材嵌入到中國傳統的審美觀念中,使之融合并逐漸成為中國傳統紋樣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裝飾紋樣亦是小雁塔遺產區絲路文化特征的體現之一。
原來在小雁塔底層環繞塔身有磚木結構的大檐棚,被稱為“纏腰”。在金、元交戰的年代“纏腰”毀沒。
明、清兩朝對薦福寺和小雁塔進行過多次修繕。明代曾有五次大規模的整修,基本上保留先有的格局。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陜西西寧衛弘覺寺番僧勺思吉蒙欽錫度牒,到薦福寺住坐,見這里殿堂荒廢,遂發愿重修。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大修竣工后,向朝廷乞賜寺名。“敕賜薦福寺”匾額就是明英宗的御筆。明憲宗成化末年(1487年),西安地區發生地震,小雁塔的塔身震裂。后來重修時在塔的底部砌了一層包磚,但沒有修復塔身的裂縫(至1965年經過一次整修,才修復了地震震裂的裂縫)。小雁塔原有15層,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遇到華縣大地震時塔頂兩層被震毀,現存13層。
清朝時薦福寺又多次修繕,以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的整修規模最大。晚清時期還建造了藏經樓和南山門等。
辛亥革命以后,1926年~1949年5月薦福寺長期被軍隊占駐。小雁塔還曾成為軍事指揮部。到國民軍隊撤離西安后,小雁塔的地宮已填滿了垃圾。
西安導游詞 篇14
陜西華清池位于西安城東約35公里處。據載,西周曾在這里建過“驪宮”。秦時砌石筑池,取名“驪山湯”。漢代時擴建為“離宮”。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此修建“溫泉宮”。公元747年,唐玄宗命環山筑宮,宮周建城,改為“華清宮”。因宮建在湯池上,又名“華清池”。
華清池是我國最古老的皇家園林之一。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旖旎的山水風光和千百年來流淌不盡的溫泉資源,備受歷代帝王的青睞,相繼在這里修建離宮別苑。這里遺留有比較完整的周、秦、漢、唐、明、清等歷代文化遺址、園林景觀、古建筑及古樹名木等文物資源,尤以唐明皇與楊貴妃纏綿的愛情故事和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而蜚聲天下。園內的唐華清宮遺址和“西安事變”舊址——五間廳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名山、名勝、名人、古遺址、革命舊址以及6000年的溫泉利用史和3000年的皇家園林史構成了華清池融人文資源、自然資源為一體的綜合旅游資源,形成了游名山、浴溫泉、覽名勝、探古跡,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歷史文化熏陶的高品位旅游產品。
華清池南依驪山,北臨渭水,西距古都西安30公里,地理位置優越,山水風光旖旎。“不盡溫柔湯泉水,千古風流華清宮”,作為著名的景點,華清池的歷史非常悠久,尤其是倍受歷代帝王垂青。
相傳三千年前周幽王曾在此修建驪宮,曾上演過烽火戲諸侯的歷史鬧劇。秦始皇時,以石筑室砌池,取名“驪山湯”。漢武帝時擴建為離宮。唐太宗貞觀十八年建宮殿樓閣名叫“湯泉宮”,高宗改名“溫泉宮”。唐玄宗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又大規模擴建,環山筑宮殿,宮周筑羅城,治湯井為池,更名“華清宮”。華清宮內有一貴妃池,相傳楊貴妃在此沐浴了近十個春秋。“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在《過華清宮絕句》中對當時華清宮盛況的絕佳描述。華清宮后遭安史之亂,建筑殘存無幾。解放后,依照唐代形制幾經擴建,始具現今規模。1959年,郭沫若先生游覽華清池后感慨萬千,揮筆寫下“華清池水色清蒼,此日規模越盛唐”的詩句,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華清池的風貌與發展。1982年,華清池被列入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1996年,國務院公布華清宮遺址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華清池躋身全國首批AAAA景區之列。
1982年4月,人們在基建施工時偶然發現了唐華清宮御湯建筑遺址。經考古專家發掘清理,在4200平方米面積內發現了5個湯池遺址,并確認它們分別是歷史上記載的星辰湯、蓮花湯、海棠湯、太子湯和尚食湯。在這些遺址上建成的唐華清宮御湯博物館于1990年10月正式開放。
華清池坐落于驪山腳下,驪山是秦嶺的一條支脈,海拔1256米,滿山松柏青翠欲滴,遠遠望去,猶如一匹黑色駿馬,古代稱黑馬為驪,故名“驪山”。唐代的華清池毀于“安史之亂”。現在的華清池只是唐華清宮的一小部分。今天我們看到的華清池是在清代重建的基礎上不斷整修擴建而成的,占地面積85560平方米。
華清池內的驪山溫泉水源及西安事變舊址五間廳都位于華清池東部。驪山溫泉共有四個泉眼,每小時流量達112噸。水溫為攝氏43度。泉水含有石灰、碳酸鈉和硫酸鈉等多種礦物質,適于沐浴療養,對皮膚病、風濕病、關節炎、肌肉痛等多種疾病有一定的療效。五間廳東側的登山盤道旁有一座橋形建筑物,每當夏秋日落時,自西向東望去,但見夕陽似火,紅霞萬狀,宛如雨后長虹,故名“飛虹橋”。驪山的.西繡嶺上,西周烽火臺遺址仍依稀可辨。烽火臺是古代的報警設置,多筑于山頭之上,有專人看管。一旦敵人來犯,夜里則點火,叫烽,白天則放煙,稱燧,用以報警。
九龍湖
九龍湖景區內龍橋臥波、柳石匝岸、龍吐清泉、湖光粼粼。飛霜殿、沉香殿、宜春殿、龍吟榭、龍石舫、九曲回廊等十多座古式建筑雕梁畫棟、金碧輝煌、環湖而列、錯落有致。石牛、石獅、石象及自然碑石點綴其間、相映成趣。游人至此,頓覺心曠神怡,難辯人間天上。
歷經一個世紀的風雨洗禮,環園更顯古樸雅致。唐華清宮御湯遺址博物館建于是1990年,徜徉蓮花湯、海棠湯、星辰湯、尚食湯等遺址之間,不禁使人遙想當年楊貴妃“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的嬌媚。在唐代梨園舊址小憩,可欣賞優美的仿唐樂舞和唐宮廷茶道表演。設施完備、服務上乘的溫泉賓館恭候賓客光臨。
亭殿樓閣盡是畫,山水風流皆有情。悠久的歷史,迷人的風光,有據可證的人文景觀,俯拾皆是的軼聞趣事將給您的華清池之行留下美好回憶。
【西安導游詞】相關文章:
西安導游詞02-09
西安導游詞06-19
西安鐘樓導游詞02-07
西安碑林導游詞11-18
西安華清池導游詞08-19
最新西安導游詞11-19
西安景點導游詞12-22
關于西安旅游導游詞12-29
西安碑林導游詞(集合)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