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筆記呢?怎樣寫讀書筆記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筆記1
1、別為了那些不屬于你的觀眾,去演繹不擅長的人生。
2、什么樣的人最有魅力?我愈來愈覺得,答案就是,內心有力量的人。什么叫做“有內在力量”?就是遇到困難,碰上痛苦時,能夠坦然與自己的負面情緒相處。
3、不要期待一個人會出現在你的生命中,滿足你所有的心理需求,從此你就不再寂寞了,沒有這回事。
4、溫暖的地方總是讓人留連忘返,尤其是對于感覺寒冷的心。
5、讓我們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想法和圍繞著這個事情所編造的故事。
6、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這些負面情緒就像黑暗一樣,你驅散不走它們,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帶進光來,光出現了,黑暗就消融了,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
7、我們人會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抗拒事實。
8、當你真心想要一件東西的時候,全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
9、看盡千山萬水絢麗歸于平淡的躊躇關頭,面臨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唯有抱持關照內心并惜福感恩的心態,一切的真相才會自動還原,水落石出。
10、破解情緒的障礙之道,最重要的就是臣服。
11、我們自以為可以操縱我們的生活,做出自由的選擇,但實際上,我們是一部自動化制約模式下的機器,很多時候身不由己。
12、任何一個處于危機中的婚姻,其中一方或多或少地會向外發展,探索別的領域,其實是向自己的伴侶發出求救的信號。
13、沒有任何的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來自于你對事情的解釋。痛苦是你創造出來的,因為那個是你對事情的解釋。
14、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卻是思想和情緒的奴隸。
15、任何能丟棄自己不實的身份認同,而且不會被自己的思想、情緒以及身體所限制和阻礙的人,都會展現出真我的特質。
16、我們受苦的根源來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
17、我們必須好好呵護自己的身體,就像那一輛馬車也需要好好維護一樣,不然有一天寸步難行的時候,講心靈的追求也是枉然。
18、過剩的儲備,會喪失太多本該享受的幸福。
19、痛苦是你創造出來的,因為那個是你對事情的解釋。
20、我們的每一個思想都帶有一定的能量,偏偏我們的習慣就是胡思亂想!
21、這個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你自己的事和別人的事。
22、記住,死亡來臨的時候,會把所有不能代表真正的我們的東西都席卷一空,而真正的你,是不會隨時間甚至死亡而改變的。
23、人生如地平線,看不到盡頭。
24、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經過仔細包裝的禮物。只要我們愿意面對它有時候有點丑惡的.包裝,帶著耐心和勇氣一點一點地拆開包裝的話,我們會驚喜地看到里面珍藏的禮物。
25、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當外界有任何東西觸動你時,記得,要往內看?纯醋约耗睦锏呐f傷又被觸碰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
26、如果你能帶著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著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
27、不管你有多愛他(她),多余的擔心是最差的禮物,不如給他(她)祝福!
28、恐懼,憤怒,悲傷都是生命能量的自然流動,它們會來,就一定會走。
29、如果我們習慣于注意自己身體的感覺,時時安撫照顧它的話,很多疾病就不會因為日積月累而產生。
30、心想事成的第一個定律就是,你所向外的東西必須是命中注定該是你的,或是與你的更高目的是一致的。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筆記2
為什么讀?
大概做了小一年的心理咨詢,這是心理老師送給我的一本書,想要我看看。也是因為自己會過分附和外界,苦惱于為何隱藏真實的自己而讀。當然也是想要了解自己,找到真實的自己。
講什么了?
講的是一個職場女性遇到了一個對世事和人生看的很透徹的老人,老人引導她發現自己。從而找尋自己的故事。
主角怎么找到自己的?
循序漸進,通過自己的生活經歷+老人的提問引導,自己思考,再去見各種老人引薦已經成功找到自己的前輩,有普通人也有明星,從這些人身上學到一些人生道理。這個期間去做了“橙子scholl”的“幻游”,暢想了一下十年后的生活狀態,以終為始,喚起動力,點“閱讀原文”有興趣可以去試試。
對我有幫助嗎?
有,給我幫助最大的應該是21小節情緒的部分,她提出了一種處理怒氣的方式,即,拎出感受發泄臣服于事實。書里女人的老公外遇想要和她離婚。老人引導她想起這件事,并要她觀察身體不舒服的'身體位置,并引導她把這股怒氣的力量向外發散出去,女人邊打邊回憶那些生氣的場景,把怒氣全部釋放掉了。于是老人再要求她關注自己的身體,此時就舒服多了。
老人說,事實最大,人們難受的一個原因往往是抗拒事實,就好像是一直用頭在墻上撞。
當然,不要一上來就去關注事實,往往忽略情緒是不可取的,要有先有后,先關注身體和情緒然后才是接受事實。
最大的收獲
看過后,來總結一下吧:要接受真實,并把想要的變成真的。因為事實最大。
我們要做的其實是不受外部干擾的專心致志的去把我們想要的改變成事實。記得日本著名商業實業家稻盛和夫說過:工作即修行。當然說生活即修行也對,其實很多事情都可以以小見大,每成就一件事都是通過一件一件的小事堆積而成,知道這點在理性層面上促使我靜心做事,當然,偶像的力量也不容忽視,比如方大同自己成立公司以及他對待很多事情的態度也在這些日子里給到我做了榜樣。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筆記3
我是在20xx年11月看的這本書,而當時正值自己情感的低谷期,情緒一直失落了幾個月,但是很恰巧地選擇讀了這本書(其實這本書我早就買了,就一直擱著沒看),然后將信將疑地按照書上的方法一步一步做著,然后我的情緒也慢慢樂觀起來,對情感的事情也慢慢看開,而且也借由那件事發現了自己的一個心智模式。因此這本書在我心中占著不可取代的位置:它既是我學習心靈成長的啟蒙書,也是啟發我閱讀的起點,因為從這次改變讓我明白:可能有些書你現在買回來了,或是別人推薦給你了,你并沒有去讀,但當你生命中出現改變,出現困惑,出現迷茫時,它會恰當地出現在你眼前,然后給你啟發,給你希望,并陪伴你走過一次次的蛻變,這便是閱讀的“緣分”---就像旅行一樣,你并不知道你會遇到什么樣的書,但是你總會在下一個轉角,下一次閱讀中遇到適合你的書,而且不會僅是一次”偶遇“而已。
至今一年多時間里,我一共讀了三遍這本書,每次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收獲,但是每次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溫暖、熟悉、親切,仿佛和書中女主人公若菱每次去到老人的小屋一樣,感覺像是回到了家。因此我認為這是一本有靈魂、有心靈的書,所以我也向身邊的許多朋友推薦它甚至在朋友生日時作為禮物送給他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到他們。另外現在張德芬老師時隔兩年將在今年9月份推出新書《舍得讓你愛的人受苦》,現在當當和亞馬遜預售(廣告宣傳一下,呵呵)
整本書的內容我把它分為三個部分:提出疑惑、分析疑惑和解決疑惑。在書中一開始老人便提出了以下幾個疑惑:
1)我是誰?
2)我們到底要什么?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到底追求的是什么?
3)什么是”真我“?
4)我們為什么會失去與自我的聯接,不斷的遠離自己?
整本書的內容幾乎都是圍繞著這四個問題開展的,不過后面的內容則側重于回答第四個問題,可能是因為前面三個問題偏哲學方向,回答起來比較難,容易給讀者的感覺晦澀難懂,而且這本書重在實踐操作,可以說是心靈修行的”入門手冊“。
在分析疑惑部分中,老人畫出了一張圖圖,概括了我們失去自我,遠離自我的四個原因:身體、情緒、思想和身份認同的阻礙。
1、身體的阻礙:
在我們出生的那一刻,一種無以名之的不安全感和分離感,就變成了一種存在性的焦慮,成為了我們與自己的身體以及意識上的阻礙。因為在媽媽的肚子里,我們感覺和周圍的一切都是合一的,而從出生開始,我們會發現,肚子餓了會得不到東西吃,得需要自己哭或引起父母親的注意才能得到食物,慢慢地我們的意識開始誕生,開始意識到:自己與這個世界不再是一體的了。
隨著我們的發育成長,慢慢地會認為身體是自己的一部分,是自己擁有的物品,是由自己的意識支配,同時大多數人在年輕時期由于身體機能和恢復力良好,很少能感受到身體的不適和損耗,因此很少人會關注自己的身體,很少注意一些負面情緒的積累對身體的影響,除非當我們生病難受時才會去關注照顧自己,否則平時很少去關注甚至是忽略身體發出的信號和感受。
2、情緒的阻礙:
我們每個人的情緒都是一種能量,會來也會走。那些被否定、被壓抑的情緒,像悲傷和恐懼,就滯留在我們的身體里,這些能力,就稱為”痛苦之身“。這個痛苦之身在我們的身體里,是自成一格的一個能量場,有它自己的生命力。它以你產生的負面情緒作為食物,如果你不喂養它,它就會自己制造一些事端來產生它所需要的情緒來維生,長期喂養下來就形成一種”情緒模式“。回想一下,你在生活常感受到的情緒是什么呢?而且情緒,這種東西,你越排斥它,它就越不走,而且還會更強,畢竟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
3、思想的阻礙:
思想阻礙的形成比較,首先與家庭環境、父母教育以及學校教育有關。比如,父母教育我們要勇敢、獨立、聰明、能干、誠實、溫柔等等,一旦我們表現出與之不符的特質,父母和身邊的人便會指責和批評我們,使我們產生了痛苦和愧疚感,為了獲得他們的贊揚和逃避這些情緒的困擾,我們會壓抑這些特質,不讓它們表現出來,并使自己變得更完美。但是這樣只會讓我們離真實的自己更遠,因為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那些不被允許的特質就是我們自己的特質,長期的壓抑它們只會使自己更加痛苦。(關于父母如何影響孩子的思想可以查看前天推送的文章---《父母是如何影響孩子的心智模式》,可通過查詢歷史消息查看)
其次思想的阻礙也與個人的成長經歷有關。比如,結束一段戀愛時,對方提出分手的理由是”性格不合“,”我配不上你“等等,這些理由在你眼里只能是對方的借口(實際上可能也是真正的理由,只是你沒有覺察出來),只是真正的理由對方沒有說出,于是你可能就會覺得是自身的原因---可能是自己不夠好,才造成這段感情的結束,因此你在自己身上貼上了”不夠好“的標簽,然后在以后的戀愛當中不斷去迎合對方的需求,不斷的表現自己的最好的`一面,卻把自己的缺點隱藏起來。
再者,思想也與個人的經歷有關。”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說的也是這個道理---由于每個人的經歷的不同,對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和看法,但是大多數人看到的只是事物的一面,大多帶有片面性,這是偏見和誤解的來源。比如,今天遇見一位同事,跟他說話就繃著一張臉,感覺對你很厭惡,恨不得你趕緊離開他。如果碰到這種情況,有人會認為是自己的原因,是不是自己說錯話了,有人則會認為是不是對方遇上了什么事,可能是家里出了問題,可能是被領導批評了,也可能是感情出現問題了。
4、身份認同的阻礙:
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在生活中都扮演的不同的角色,而且每個人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都帶著面具去生活,這是因為社會觀念,傳統觀念要求我們這么做:面對父母,要做孝順的兒女;面對領導,要做順從的下屬;面對子女,要做耐心和寬容的父母......這并不是說這些要求不好,只是我們沒有必要迎合這些要求,迎合對方,因為我們不是完人,我們只是我們自己。
其次對于財富、地位、榮耀、職務,許多人會把它們作為自己的身份,代表自己。如果你問”你是誰?“,他們的回答就反應了他們有多少的身份認同。比如有人說,”我是XXXX公司的CEO“,“我是一個千萬富翁,有5套房,2套別墅、4輛跑車”,”我是李剛的兒子“.......這些身份的認同會在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時,會從我們身上消失,所以它們只是我們活在這個世界的附屬物,只是一個證明,并不是我們真正的自己。
為了沖破這四個方面的阻礙,書中的老人分別給出了行動措施:
1、關注自己的身體,跟身體聯接。
關注你的身體情況,觀察一些現在的你的感受是怎么樣的,是緊張焦慮,坐立不安,還是興奮,難以靜下心來,或是平靜安詳,看著我的文章想睡覺了?觀察一下你身體的哪個部位比較難受,隱隱作痛?觀察一下你的呼吸是平穩的,還是局促的?.......只要你關注你的身體,它就會回應你。而與自己身體聯接的方法,可以看昨天推送的文章《讓你的心平靜下來》(可通過查詢歷史消息查看)。
2、接納情緒,臣服事實。
負面的情緒往往和事情一同出現,并且是由事情激發。當你因為一件事情的出現,而讓你產生負面的情緒時,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去批判、不去評價、不去壓抑,這個是比較難做到的。因為我們常常被情緒帶走,然后不斷產生負面的評價和思想,作用于自己活他人,產生級聯效應,不斷擴大。怎么做到不批判,不評價、不壓抑呢?就是感受并經歷那些負面情緒,然后當你心中產生各種負面言論時,不去順從它們,延伸它們,就把它們當做是你不想接待但必須接待的人,然后讓它們在你的心中滯留一段時間,到時候它們自己就會走了。有的人則把負面情緒當舊有,”看到“它們,就請他們到內心里坐坐,喝茶,然后就把它們涼在哪里,自己該干什么就去干什么去了,毫不受影響。
而臣服事實,也是比較難做到的。所謂臣服就是接納事情的本來模樣,不管它多么不是你想要的,和你預期多么不符合,不管你多么不甘心,它是怎樣就是怎樣;蛟S你會想著通過某種辦法去扭轉事情的局面,但是你越是這么想,就越是無法接納事實,到時候即使有辦法,也會被你糟糕的狀態,負面的情緒而搞砸的。
3、用你的耐心和行動慢慢化解。
思想上的阻礙是最難發現,也是最難解決的。因為一個人很難對自己的思想繼續觀察,除非你學會反思自己,學會定靜觀察自己。思想的阻礙常常存在于我們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模式里,而且也與童年記憶有關。比如我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做事要求完美,并且要做到底,如果發現我做的不好,我就會失落和痛苦,覺得自己是一個Loser,而且一旦一件事無法完成或是看不到希望,我就會放棄。這樣的模式來源于父母對我的嚴格要求,在小時候我只有把一件事做好了,他們才會表揚我,若是我做得不好,它們就會批評我,而如果我做得一般般,不好不壞,他們不會表揚我,只會要求我下次做得更好。所以為了獲得他們的關注和表揚,我只能做得更好才可以。這樣的思想長期下來就形成的思維和行為的模式。
發現思想和行為的模式必須得回到生活中,回想一下,讓你最痛苦的事情有哪些?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或共同點?為什么在面對這件事時,你會采取這種應對方式,而不是采取其他辦法呢?然后在日常生活中,觀察你的思維方式,看看自己的應對模式和習慣,或許你就能找得到了。如果你實在找不到,那么可以求助心理咨詢師或相關專業人士。
4、“你是誰?&;“這是必須的嗎?”
身份的認同比較好找,可以從“你是誰?“這個問題入手。在紙上寫下這個問題,然后回答,或是自問自答,看看自己怎么回答,也可以在給別人介紹自己時,你是怎么說的。
而對于一個身份的扮演,比如好媽媽,好職工,好伴侶等等,你問問自己”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是必須的嗎?”如果我不這樣做,可能會造成什么問題和狀況?“”最糟糕的情況,我能接受嗎?“如果你不必這樣表現自己,那么我應該怎么做才比較像自己呢?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筆記02-07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筆記15篇02-14
《遇見未知的你》讀書筆記01-17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04-29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04-08
《遇見未知的自己》的讀后感01-10
《遇見未知自己》讀后感03-02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03-21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