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第二性》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該書圍繞“女性為什么是他者”這個問題進行了討論與深究,分別從生物學,經濟和社會因素進行了闡釋。
人有異化的傾向,即人需要通過他者來確立自己的存在。從生物學上來說,男人的生理構造和女人不同,既能實現向外鏈接,同時也是屬于自己身體的一部分。然而女人的生殖器官完全從屬于自己,導致就生物學上而言,女人是無法通過自己來實現異化的,這就為女人成為他者打下了生物學的基礎。
女性的他者地位就社會因素而言不是一夜之間確立的。我們都知道原始部落女性氏族為主導,到后來工業文明的發展和私有財產的出現,父系社會才逐漸形成。在農耕社會時,是不同于游牧民族的。游牧民族動蕩不安,在意的是瞬時的體驗,所以對于后代沒有那么看重。到了農耕社會,因為人們依靠土地來耕種,以此來獲取主要的經濟來源,所以土地成為了人們生活最重要的財產物。而土地的繼承權在此時就成為了問題,女性生殖的后代能夠實現一個氏族土地的永恒性。由此來看,女性在農耕社會的主導地位就因此確立了。但是隨著后來發展,男性的生活重心放在了打獵等冒險活動上,女性則自然承擔農耕這些不太需要體力的家務活上。而這一分工從某種程度上,也加重了女性的他者地位。就男性從事的活動而言,他們是向外求,能和世界與自然建立聯系,能夠實現自我主體的存在超越性。然而女性從事的活動,無疑將他們蜷縮于家庭的內部活動,限制于生兒育女,操持家務的活動中,因此傳統女性是向內縮的。
但是后來到了工業文明時期,波伏娃在本書中指出,恩格斯所認為的女性在工業文明中的劣勢直接造就了女性處于他者困境的說法是缺乏例證的。因為該論點并沒有充分說明男性就一定在工業文明中占據優勢嗎?既然是使用工具,體力消耗不大,為什么女性就不行呢?再者,這樣的劣勢地位,真的能直接造成女性他者的困境嗎?那么工業文明或者說私有財產到底帶來了哪些改變呢?私有財產涉及的繼承問題,或者說女性被剝奪的擁有財產的權利,直接導致了女性的劣勢地位。自私有財產誕生以來,女性就淪為了“物品”,出生時是屬于父親,而結婚出嫁則直接并入夫家的氏族,波伏娃還在此書中大量列舉出寡婦的命運結局。
那么從母系氏族到父權主導是一夜形成的嗎?該書指明,從母系氏族開始,女性的他者地位就已經被造就了。“男性創造出他們所崇拜的神,女性一味地崇拜男性所崇拜的神”。所謂崇拜女性神祇,不過是“因己而存”的另一種表現,男性從出生起就是一個本質者,有著完整的自我主權意識。而他們對于女性的崇拜,不過是將女性視為異者,所謂的跪拜不過是另一種主體意識的表現。
從兒童時期開始,所有的嬰幼兒都有著和母親的分離焦慮。他們往往會以博得成年人的認可來作為補償,因為年幼的兒童往往將成年人視作權威,最常接觸的成年人就是父親。但是父親往往會疼愛女孩,通過擁抱等形式來認可女孩。對于男孩,父親往往采取更為嚴苛的方式“男孩子不要哭哭啼啼,柔柔弱弱”,所以男孩不得不向外尋求認可以此來緩解分離焦慮。就這一點而言,也間接促成了男孩的主體存在超越性。隨著兒童成長,母親在兒童的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她們對于女孩的教育是“將她們培養成女人”以便以后能更好的融入社會,比如舉止得體優雅,不打架斗毆。她們從小玩的游戲是過家家,玩布娃娃,扮演模仿“母親的角色”,女孩從年幼時就已經開始適應成為母親這件事。但是男孩子不同,他們玩的是追逐打鬧,爬山爬樹,而這在另一層面上也培育著他們向上追求的精神。母親對男孩的教育是順從,甚至而言是崇拜于它們身上的男性特質,就此種種女性他者的地位,社會固化的形象早在童年的時候就已經根深蒂固于女孩心中。除此之外,女性從小玩的游戲都是靜態,耗能較低的活動,這使得她們會將多于的能量訴諸于神經質的活動,比如說幻想。中國的家庭內部呈現出母親為權威的表象,所以女孩從小就認為成為母親和婦女是一件及其光榮且幸福的事情。所以她們的幻想便集中于婚姻、愛情,渴望等待白馬王子來拯救,在打扮儀容儀表,尋求異性認可方面花大部分精力。可是當成長或是有機會突破家庭的外殼后,所謂婦女組成的幸福圈子不過是為父權服務。
【《第二性》讀后感】相關文章:
哈姆雷特讀后感 讀后感03-05
簡愛的讀后感模板 讀后感03-04
《我的小學》讀后感 -讀后感05-15
《孤獨之旅》的讀后感 讀后感03-04
《高老頭》讀后感_讀后感高中02-15
名人傳讀后感_讀后感02-15
英文讀后感之飄讀后感03-07
童年讀后感,童年讀后感初11-20
老人與海讀后感-讀后感07-06
孔乙己讀后感高中 孔乙己讀后感02-25